雕刻的種類特性

雕刻常見於東西方建築物上,多裝飾於正面醒目之處,且賦予象徵意涵。例如柱子或樑上的吉祥物,材料以石、木及磚為主。雕刻法有「圓雕」、「透雕」與「浮雕」三種呈現方式。圓雕如龍柱石獅,是以立體、四面八方皆有雕刻才稱為圓雕,也有人稱作「六面雕」;透雕如木窗或牆磚的鏤空雕刻,也稱為「漏雕」;浮雕的手法則比圓雕及透雕種類豐富、變化也多,雕刻師傅常在浮雕的呈現上下功夫,表現新意,多應用在木門、石牆圖像裝飾。

至於雕出無法從石獅口中取出的球,表示雕刻師傅功夫深厚精湛,師傅必須在石獅的外型刻好後,將嘴巴掏空,留存一球狀部分與口中側壁相接,再將連接的部分慢慢刻除,此道工序需花費大量時間與精力,工程的層次越複雜細膩,對雕刻師傅而言越是嚴峻的考驗。

石雕材料

早期在臺灣西岸,由於與大陸往來貿易興盛,石材多為大陸產的花崗石和青斗石,清康熙末年至嘉慶年後,漸漸開始大量使用臺灣本地的觀音石。由於觀音石產地在觀音山,因此多為北部廟宇所採用。觀音石等同於安山岩,是火成岩的一種,由於斑晶顆粒細小,比一般石頭質地更為細密結實,富延展性不易斷裂,是雕刻的好材料。觀音石的利用不只在廟宇看得到,包括具有歷史價值意義的民宅城門、官方建築等皆可見到。

石材種類多元的花蓮位於板塊交接處,形成各類礦岩,不同於北部的火成岩,此區岩石多為變質岩,變質岩中的大理石質地柔軟細緻,是合適的雕刻石材。由於花蓮材多、產量也高,目前是臺灣石材供應集散地,當地也發展出石藝觀光產業。

石雕器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石雕的工具有不同功能與適用範圍,主要雕刻工具分為切削、鑿刻及打磨三類,其他尚有保護創作者的防護配備。使用切削工具基本上是雕刻石頭的第一步驟,有切割機與平磨機,適用於裁切或打磨平面不需表現深淺變化的部分;鑿刻工具經常用於打洞或挖凹,可將作品細節與形體雕得更細膩,例如手指、眉毛等,不論用手工鎢鋼頭鑿刀、氣動鑿或鑽頭,都可在表面留下鑿刻後的質感,創作者經常交互使用。在作品接近完成之時,打磨便是最後的步驟,工具有砂輪機、小型平磨機、水磨機、砂紙砂條等,配合細緻程度不同的作品有大小粗細不同的鑽頭和砂紙。待作品全部打磨完畢後,打上蠟、噴亮光漆等,除可顯現作品光澤,也可保護作品。

要把作品雕出完美模樣,除使用適當的雕刻工具以外,雕刻時產生的石塊、粉塵、噪音等都可能傷害到創作者,因此也要使用正確的防護工具將傷害降低。耳罩可隔離噪音,避免傷害聽力;護目鏡、防塵口罩與面罩都是在切割石頭時,防止石塊粉塵飛入眼睛及呼吸系統,有時則會用大型電扇將粉塵吹走。因工作環境常需灑水以防粉塵漂浮,身上也需穿著塑膠工作服、麻布手套與膠鞋,能止滑及防止被噴濕。


石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