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鼬鮫學名:Galeocerdo cuvier台灣俗名:虎沙大陸名:鼬鯊
中文名:鼬鮫學名:Galeocerdo cuvier台灣俗名:虎沙大陸名:鼬鯊
- 識別資訊
- 全球唯一識別碼:urn:lsid:fishdb.sinica.edu.tw:catalogue:020_016
- 著作者
- 命名者:(Peron & Lesueur, 1822)
- 資料類型
- 紀錄類別:魚類名錄
- 主題與關鍵字
- 科中文名:白眼鮫科
- 描述
- 型態特徵:體呈紡錘型,軀幹相當粗壯。頭寬扁。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窪。吻短而寬圓。眼近圓形,瞬膜發達。前鼻瓣短而呈三角形;唇溝很長,上唇溝幾達下唇溝之兩倍長而接近眼之前角。口裂寬,深弧形,口閉時上下頜緊合,不露齒;上下頜齒同型,寬扁斜三角形,邊緣具明顯鋸齒,齒尖明顯外斜,外緣有一凹刻,凹刻下方具3-6小齒尖,小齒尖之外緣亦具明顯鋸齒。噴水孔裂縫狀,中小型。背鰭2個,背鰭間存在明顯的隆脊;尾柄隆脊不高,第一背鰭寬大,起點與胸鰭內角相對,後緣凹入,上角鈍尖,下角尖突;第二背鰭小,起點在臀鰭起點之前,後緣入凹,後角尖突;胸鰭中大型,鐮刀形,後緣凹入,外角鈍圓,內角鈍圓,鰭端伸達第一背鰭基底後端;尾鰭寬長,尾椎軸上揚,上葉位於近尾端,下葉前部顯著大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延長,與後部間有一深缺刻,後部扁三角形微突出,與上葉分隔處亦具缺刻,尾端尖突。體背側灰褐色或青褐色;腹側白色。體側和鰭上具不規則褐色斑點,連成許多縱行及橫行條約。
- 棲所生態:棲息於沿岸、近海的大型鯊魚。經常出現於河口、港灣堤防外、珊瑚環礁、潟湖區、外洋島嶼外圍水域。具有在大洋中遷移的習性,但並非大洋性魚種,同時也具有垂直洄游習性,白天在深水域活動,夜間則至水表層或淺水域捕食。性兇猛且貪婪,掠食海洋中的硬骨魚類、其它鯊魚、魟、
- 地理分佈:廣泛分佈於全球各溫、熱帶水域。台灣東部、東北部及西南部海域均見其蹤跡。
- 漁業利用:主要以流刺網及延繩釣捕獲,經濟價值高。肉質佳,可加工成各種肉製品;鰭可做魚翅;皮厚可加工成皮革;肝可加工製成維他命及油;剩餘物製成魚粉。
- 出版者
- 負責人:邵廣昭
- 日期
- 資料修訂日期:2006-06-03
- 來源
- 台灣魚類資料庫(http://fishdb.sinica.edu.tw)
- The Fish Database of Taiwan(http://fishdb.sinica.edu.tw)
- 語言
- 中文;英文
- 管理權
-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 授權條款
- 授權聯絡窗口
- 請洽臺灣魚類資料庫
email:taiwanfishdata@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