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丫髻鮫學名:Sphyrna zygaena台灣俗名:犛頭沙、雙髻鯊、雙過仔大陸名:錘頭雙髻鯊
中文名:丫髻鮫學名:Sphyrna zygaena台灣俗名:犛頭沙、雙髻鯊、雙過仔大陸名:錘頭雙髻鯊
- 識別資訊
- 全球唯一識別碼:urn:lsid:fishdb.sinica.edu.tw:catalogue:020_025
- 著作者
- 命名者:(Linnaeus, 1758)
- 資料類型
- 紀錄類別:魚類名錄
- 主題與關鍵字
- 科中文名:丫髻鮫科
- 描述
- 型態特徵:體延長,側扁而粗壯。頭前部平扁,兩側特別擴展,形成很寬的鎚狀突出,狀似廣闊之丫髻狀。吻部短而寬,前緣呈波浪狀,中央區不凹入,兩側則明顯凹入。眼小,圓形,瞬膜發達。前鼻溝發育完全,位於鼻孔前方內側。口裂大,弧形;上下頜齒同型,側扁三角形,齒頭傾斜,邊緣平滑或具細弱鋸齒,不具小齒尖。噴水孔缺如。第一背鰭高大,前緣略傾斜,鐮刀形,起點與胸鰭內角相對;第二背鰭小而低,起點於臀鰭起點後方;腹鰭近方形,後緣稍凹入;臀鰭略大於第二背鰭;胸鰭中大,後緣略凹入;尾鰭寬長,尾椎軸上揚,下葉前部顯著大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延長,與後部間有一深缺刻,後部小三角形突出,尾端尖突。體背棕色,腹部白色。胸鰭、尾鰭下葉前部、尾鰭上部尖端具黑斑;背鰭上部具黑緣。
- 棲所生態:棲息於沿岸至外洋大陸棚或島嶼棚的大型鯊魚。夏季時,聚集成大群洄游至北方水域。胎生,每胎29-37尾幼鯊。肉食性,以其他軟、硬骨魚類及頭足類、甲殼類等底棲生物為食。具攻擊性,對人類具有潛在性危險。胎生,一胎可產下29-37 尾幼鯊,剛出生之幼鯊體長可達50-60公分。
- 地理分佈:廣泛分佈於世界溫、熱帶水域。台灣西部、北部及東北部海域可發現其蹤跡。
- 漁業利用:主要以底拖網、流刺網及延繩釣捕獲,經濟價值高。肉質佳,魚肉紅燒或加工成各種肉製品;鰭可做魚翅;皮厚可加工成皮革;肝可加工製成維他命及油;剩餘物製成魚粉。曾有中毒事件之報導。
- 出版者
- 負責人:邵廣昭
- 日期
- 資料修訂日期:2006-06-03
- 來源
- 台灣魚類資料庫(http://fishdb.sinica.edu.tw)
- The Fish Database of Taiwan(http://fishdb.sinica.edu.tw)
- 語言
- 中文;英文
- 管理權
-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 授權條款
- 授權聯絡窗口
- 請洽臺灣魚類資料庫
email:taiwanfishdata@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