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大鱗副泥鰍學名:Paramisgurnus dabryanus台灣俗名:紅泥鰍、土鰍、胡溜、魚溜、雨溜大陸名:大鱗副泥鰍
中文名:大鱗副泥鰍學名:Paramisgurnus dabryanus台灣俗名:紅泥鰍、土鰍、胡溜、魚溜、雨溜大陸名:大鱗副泥鰍
- 識別資訊
- 全球唯一識別碼:urn:lsid:fishdb.sinica.edu.tw:catalogue:099_003
- 著作者
- 命名者:Guichenot, 1872
- 資料類型
- 紀錄類別:魚類名錄
- 主題與關鍵字
- 科中文名:鰍科
- 描述
- 型態特徵:體延長,前段略為圓筒形,後部側扁,腹部圓形,背緣線平直;尾柄有皮質隆起而與尾鰭相連。頭部稍側扁,近似圓錐形。吻突出而稍圓鈍。眼小,上側位,無眼下棘。口小,下位,呈馬蹄形。鬚5對,短於頭長之半;其中吻鬚2對,口角鬚1對,頦鬚2對。體被細小圓鱗,頭部無鱗;側線不明顯,縱列鱗98-120。各鰭均無硬棘,背鰭軟條 3(不分枝軟條)+ 5-7(分枝軟條);臀鰭3(不分枝軟條)+ 4-5(分枝軟條);腹鰭1(不分枝軟條)+ 6(分枝軟條);尾鰭圓形。體背側灰褐色,腹側為淡黃色,體側散佈不規則的黑色細小斑點,或連成線紋;背鰭、臀鰭及尾鰭具深色細點。
- 棲所生態:廣泛棲息於各種水體,但以富植物碎屑與淤泥的靜水域或緩流水域較多。具環境之適應力及耐污力頗強,具有腸壁呼吸的功能,能在水中溶氧不足時,直接吞吸空氣。雜食性,以水生昆蟲、小型無脊椎動物、植物碎屑、藻類等為時。
- 地理分佈:分佈於中國大陸中部及台灣。本島之各地低海拔的河川中、下游、池塘、溝渠與稻田皆有分佈,尤以南部水系為主。
- 漁業利用:食用魚,通常用於燉中藥、煮湯或三杯泥鰍,同泥鰍(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般,為高經濟性魚種。
- 出版者
- 負責人:邵廣昭
- 日期
- 資料修訂日期:2006-06-03
- 來源
- 台灣魚類資料庫(http://fishdb.sinica.edu.tw)
- The Fish Database of Taiwan(http://fishdb.sinica.edu.tw)
- 語言
- 中文;英文
- 管理權
-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 授權條款




- 授權聯絡窗口
- 請洽臺灣魚類資料庫
email:taiwanfishdata@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