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紅斑鰭飛魚學名:Cheilopogon atrisignis台灣俗名:飛烏大陸名:印度洋鬚唇飛魚
中文名:紅斑鰭飛魚學名:Cheilopogon atrisignis台灣俗名:飛烏大陸名:印度洋鬚唇飛魚
- 識別資訊
- 全球唯一識別碼:urn:lsid:fishdb.sinica.edu.tw:catalogue:244_004
- 著作者
- 命名者:(Jenkins, 1903)
- 資料類型
- 紀錄類別:魚類名錄
- 主題與關鍵字
- 科中文名:飛魚科
- 描述
- 型態特徵:體延長,略側扁。體長為頭長之4.1-4.4倍,為體高之5.2-5.5倍。頭長小於背鰭起點至尾鰭上葉起點之間距,即約等於背鰭基底長。吻鈍短。口開於前端,下頜略突出;兩頜有齒,齒細小;顎骨具齒。鼻孔兩對,大形,近於眼前。鰓裂寬,鰓膜在喉峽部游離;鰓耙數7-8 + 16-19 = 23-27。鰾大,向後延長;腸簡單,無幽門及盲囊。體被圓鱗,大而薄,易脫落;頭部多少被鱗;側線甚低,近腹緣,在胸部不分枝,具鱗55-58;背前鱗32-36;側線上鱗7-8。背鰭無棘,位於體之後部,具軟條13-15,鰭膜上具黑色斑;臀鰭起點在背鰭第6-7軟條基底之下方,具軟條9-11;胸鰭末端不達背鰭後部基底,第1鰭條不分歧,呈淡色至紅褐色,散佈暗色斑,鰭越末端之斑點越大,另於鰭下緣具淡色帶;腹鰭長,末端達臀鰭基底,其基底遠在鰓蓋後緣至尾鰭下葉起點之中央位置的前方,呈灰色,無暗斑;尾鰭發達,深開叉,下葉較長。脊椎骨數45-47。幼魚下頜有2條鬚;背鰭高大。
- 棲所生態:大洋洄游性魚種,生活於近海或淺海域之表水層,同時也分佈於開放水域。受驚嚇時會利用其特化的胸鰭躍出水面作長距離的滑翔。主要以橈腳類及端腳類等浮游生物為食。所產的卵團具有黏絲,可附著於漂游物或底棲海藻上。
- 地理分佈:廣泛分佈於印度-泛太平洋區,西起非洲東岸,東至加拉哥巴群島,北至日本,南至巴布新幾內亞,但不分佈於印尼內海及澳洲水域。台灣分佈於南部及東南部水域。
- 漁業利用:每年春夏季隨著黑潮洄游至本省東南沿海,是主要的漁期。可利用流刺網或定置網等漁法捕獲,或編織草蓆採收飛魚卵。成魚適合紅燒或煮湯,亦可曬乾食用;魚卵則利用於鹽漬,風味不錯。
- 出版者
- 負責人:邵廣昭
- 日期
- 資料修訂日期:2006-06-03
- 來源
- 台灣魚類資料庫(http://fishdb.sinica.edu.tw)
- The Fish Database of Taiwan(http://fishdb.sinica.edu.tw)
- 語言
- 中文;英文
- 管理權
-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 授權條款




- 授權聯絡窗口
- 許婉蓉小姐
02-26521885 轉316
sofia@gate.sinica.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