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雙帶烏尾鮗學名:Pterocaesio digramma台灣俗名:烏尾冬仔大陸名:雙帶鱗鰭梅鯛
中文名:雙帶烏尾鮗學名:Pterocaesio digramma台灣俗名:烏尾冬仔大陸名:雙帶鱗鰭梅鯛
- 識別資訊
- 全球唯一識別碼:urn:lsid:fishdb.sinica.edu.tw:catalogue:350_057
- 著作者
- 命名者:(Bleeker, 1865)
- 資料類型
- 紀錄類別:魚類名錄
- 主題與關鍵字
- 科中文名:烏尾鮗科
- 描述
- 型態特徵:體呈長紡錘形;標準體長約為體高之3.3-3.9倍。口小,端位;上頜骨具有伸縮性,且多少被眶前骨所掩蓋;前上頜骨具二個指狀突起;上下頜前方具一細齒,鋤骨無齒。體被中小型櫛鱗,背鰭及臀鰭基底上方一半的區域均被鱗;側線完全且平直,僅於尾柄前稍彎曲,側線鱗數68-75。背鰭硬棘X,軟條15;臀鰭硬棘III,軟條12。體背藍色,腹面粉紅色,體側有二條金黃色帶,第一條起自頭頂而止於背鰭末端,另一條於側線下約1-2鱗片處,起自吻上方經眼睛上緣而達尾柄末梢,僅約一個鱗片寬。各鰭銀黃或淡白;尾鰭上下葉末端有明顯黑斑。本種魚分類上仍有歧見,現依據 Nelson(1994)將其置於笛鯛(Lutjanidae)科中的烏尾鮗亞科(Caesioninae)。
- 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沿岸較深的瀉湖或礁石區陡坡外圍海域,性喜大群洄游於中層水域,游泳速度快且時間持久。屬日行性魚類,晝間在水層間覓食浮游動物,夜間則於礁體間具有遮蔽性的地方休息。
- 地理分佈:主要分佈在西太平洋區,從印尼、澳洲西部一直到法屬之新加勒多尼亞 (New Caledonia) ,向北則分佈到日本南部。台灣各地海域及離島均有分佈,是數量最多的常見種。
- 漁業利用:為常見之烏尾鮗食用種,一般均以流刺網及圍網捕獲。鹽漬或紅燒食用均可。
- 出版者
- 負責人:邵廣昭
- 日期
- 資料修訂日期:2006-06-03
- 來源
- 台灣魚類資料庫(http://fishdb.sinica.edu.tw)
- The Fish Database of Taiwan(http://fishdb.sinica.edu.tw)
- 語言
- 中文;英文
- 管理權
-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 授權條款
- 授權聯絡窗口
- 請洽臺灣魚類資料庫
email:taiwanfishdata@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