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黑籃子魚學名:Siganus spinus台灣俗名:臭肚、象魚、疏網、娘戾仔、西網大陸名:刺籃子魚
中文名:黑籃子魚學名:Siganus spinus台灣俗名:臭肚、象魚、疏網、娘戾仔、西網大陸名:刺籃子魚
- 識別資訊
- 全球唯一識別碼:urn:lsid:fishdb.sinica.edu.tw:catalogue:441_009
- 著作者
- 命名者:(Linnaeus, 1758)
- 資料類型
- 紀錄類別:魚類名錄
- 主題與關鍵字
- 科中文名:籃子魚科
- 描述
- 型態特徵:體呈長橢圓形,側扁,背緣和腹緣呈弧形,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3-2.8倍。頭小。吻尖突,但不形成吻管。眼大,側位。口小,前下位;下頜短於上頜,幾被上頜所包;上下頜具細齒1列。體被小圓鱗,頰部前部具鱗;側線上鱗列數14-18。背鰭單一,棘與軟條之間具一缺刻;尾鰭截平。體側上半為黃褐色,下半則為灰白色;並滿佈蠕紋,蠕紋間散佈小黑點。頭部為暗棕色,不具明顯的網狀紋。尾鰭具數條暗色橫帶。體色會隨環境不同而改變;魚體受驚嚇後,頭部網狀較明顯;體側顏色變暗,且網紋變成數條斜交的暗帶。
- 棲所生態:幼魚成群在大洋以浮游生物為食,並逐漸朝礁區移動。成魚通常會形成少於10尾的小群體在礁區外緣活動;亦常被發現於河口域,甚至淡水河川下游。以附著之絲狀藻及其他藻類為食,會避食藍綠藻。
- 地理分佈:廣泛分佈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自印度、斯里蘭卡,東至東加、社會群島,北至日本,南至澳洲等。台灣全島及離島沿岸均產。
- 漁業利用:全年皆可以手釣、圍網、拖網等漁法捕獲。本魚種以燒烤為宜。
- 出版者
- 負責人:邵廣昭
- 日期
- 資料修訂日期:2006-06-03
- 來源
- 台灣魚類資料庫(http://fishdb.sinica.edu.tw)
- The Fish Database of Taiwan(http://fishdb.sinica.edu.tw)
- 語言
- 中文;英文
- 管理權
-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 授權條款
- 授權聯絡窗口
- 請洽臺灣魚類資料庫
email:taiwanfishdata@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