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種名:線鰻學名:Nemichthys scolopaceus台灣俗名:鰻( 台東 )大陸名:線鰻(線口鰻)
中文種名:線鰻學名:Nemichthys scolopaceus台灣俗名:鰻( 台東 )大陸名:線鰻(線口鰻)
- 識別資訊
- 全球唯一識別碼:urn:lsid:fishdb.sinica.edu.tw:catalogue:380786
- 著作者
- 命名者:Richardson, 1848
- 資料類型
- 紀錄類別:魚類名錄
- 主題與關鍵字
- 科中文名:線鰻科
- 描述
- 型態特徵:體極度細長,身體側扁,末端持續延長如絲。眼大,佔頭高的1/2以上。肛門位於胸鰭偏基部的下方。頭狹窄。上下兩頜延長,上、下彎曲呈"V"形,頂端為圓點狀。口裂至眼睛後緣。第200根背鰭所對應到的脊椎骨數173~203。上、下頜均有細小形的圓錐狀齒密集分布,自嘴裂至吻端。前鼻孔與後鼻孔位於眼睛前方,兩孔位置相近,遠離吻端。魚體無鱗。側線完整,側線孔有3列分布在魚體中央,排列形式如同骰子"五",為中間一點,上、下各兩點的分布形式。背鰭、臀鰭與尾鰭相連,臀鰭較背鰭長,約等於魚體體高,臀鰭基部有小尖刺突出體表。尾部極長而容易破損,不易採集到完整個體。背鰭起點對應於鰓裂上方。胸鰭發達。鰓裂長,位於胸鰭下方,鰓裂約佔魚體體高的1/2以上。新鮮魚體頭部為黑色,枕骨後方背側呈透明,腹側有黑色素沉澱而較深,胸鰭透明,末端為黑緣。福馬林中的標本頭部為黑色,魚體背側呈白色,腹側為黑色,胸鰭呈白色,末端為黑色。雄魚體型較雌魚小,性成熟後延長的吻端會萎縮,至前鼻孔的位置。(陳鴻鳴 & 林上智)
- 棲所生態:深海底層大洋性魚類。用其特別延長的上、下頜捕食小型蝦類。
- 地理分佈:廣泛分布世界於溫帶及熱帶海域,臺灣主要發現在東北部、西南部海域。
- 漁業利用:本種為底拖魚獲中常見魚種,無特別經濟利益,一般充作下雜魚以及學術研究用。
- 出版者
- 負責人:邵廣昭
- 日期
- 資料修訂日期:2012-03-02 13:48:36
- 來源
- 台灣魚類資料庫(http://fishdb.sinica.edu.tw)
- The Fish Database of Taiwan(http://fishdb.sinica.edu.tw)
- 語言
- 中文;英文
- 管理權
-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 授權條款




- 授權聯絡窗口
- 請洽臺灣魚類資料庫
email:taiwanfishdata@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