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種名:柏氏鋸鱗魚學名:Myripristis botche台灣俗名:柏氏松毬、厚殼仔、金鱗甲、鐵甲、鐵甲兵、瀾公妾、鐵線婆、大目仔大陸名:博氏鋸鱗魚
中文種名:柏氏鋸鱗魚學名:Myripristis botche台灣俗名:柏氏松毬、厚殼仔、金鱗甲、鐵甲、鐵甲兵、瀾公妾、鐵線婆、大目仔大陸名:博氏鋸鱗魚
- 識別資訊
- 全球唯一識別碼:urn:lsid:fishdb.sinica.edu.tw:catalogue:380911
- 著作者
- 命名者:Cuvier, 1829
- 資料類型
- 紀錄類別:魚類名錄
- 主題與關鍵字
- 科中文名:金鱗魚科
- 描述
- 型態特徵:體呈橢圓形或卵圓形,中等側扁。頭部具黏液囊,外露骨骼多有脊紋。眼大。口端位,斜裂;下頜骨前端外側有2對頜聯合齒;頜骨、鋤骨及腭骨均有絨毛狀群齒。前鰓蓋骨後下角無強棘;鰓蓋骨及下眼眶骨均有強弱不一的硬棘。體被大型櫛鱗;側線完全,側線鱗數29-30,側線至背鰭硬棘中間點之鱗片數2.5;胸鰭腋部無小鱗片。背鰭連續,單一,硬棘部及軟條部間具深凹,具硬棘X-I,軟條14。臀鰭有硬棘 IV ,軟條12;胸鰭軟條15;尾鰭深叉形。各鱗片中央為銀粉紅色至淡黃色,周緣則為紅色,體被鱗片之色尤深;腮膜後緣具深紅色帶,但不延伸至胸鰭基部;胸鰭基部裸露區另具黑斑。背鰭硬棘部之上半部鮮黃色;餘鰭的上或下半部紅色,其他部分色淡;另各鰭前緣為白色,有時有一個黑色而靠近邊緣的條紋。以前所記載之黑框松毬(Myripristis melanosticta)為本種之同種異名。
- 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珊瑚礁或礁岩區,白天它們喜愛躲藏在洞穴中或者縫隙中,晚上才出來活動,活動範圍一般都是在水深25公尺以下。喜愛以底棲無脊椎小動物為食,是肉食性的魚類。
- 地理分佈: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包括西印度洋、日本、新加勒多尼亞及臺灣等海域。臺灣分布於南部、澎湖及小琉球等海域。
- 漁業利用:一般以一支釣及延繩釣的方法捕獲。魚肉白,但質地較爛,煮湯時肉易散開且多溶解油質,因此適合抹鹽油煎食用。唯須注意其內臟可能累積熱帶海魚毒。而它的鱗片及棘刺尖利,需小心刺傷。在水族館中也有人看上它鮮紅的體色,將它飼養做為觀賞魚。
- 出版者
- 負責人:邵廣昭
- 日期
- 資料修訂日期:2012-03-08 15:58:24
- 來源
- 台灣魚類資料庫(http://fishdb.sinica.edu.tw)
- The Fish Database of Taiwan(http://fishdb.sinica.edu.tw)
- 語言
- 中文;英文
- 管理權
-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 授權條款




- 授權聯絡窗口
- 請洽臺灣魚類資料庫
email:taiwanfishdata@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