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種名:平頜鱲學名:Zacco platypus台灣俗名:溪哥仔(幼魚及雌魚)、青貓(雄)、寬鰭鱲、日本溪哥、溪哥仔( 台東 )大陸名:寬鰭鱲
中文種名:平頜鱲學名:Zacco platypus台灣俗名:溪哥仔(幼魚及雌魚)、青貓(雄)、寬鰭鱲、日本溪哥、溪哥仔( 台東 )大陸名:寬鰭鱲
- 識別資訊
- 全球唯一識別碼:urn:lsid:fishdb.sinica.edu.tw:catalogue:381032
- 著作者
- 命名者:(Temminck & Schlegel, 1846)
- 資料類型
- 紀錄類別:魚類名錄
- 主題與關鍵字
- 科中文名:鯉科
- 描述
- 型態特徵:體延長而側扁,腹部圓,無肉稜。頭較大。吻略突。眼中大,上位。口斜裂,上頜骨末端僅達眼前緣下方。無鬚。體被中大型的圓鱗;側線完全而向下彎曲,側線鱗數43-45;背鰭前鱗16-18。各鰭均無硬棘,背鰭軟條3(不分枝軟條)+ 7(分枝軟條);臀鰭3(不分枝軟條)+ 8-9(分枝軟條);腹鰭 1(不分枝軟條)+8(分枝軟條);成熟雄魚的臀鰭前4根分枝鰭條明顯延長,末端可達尾鰭基部;成熟雄魚的胸鰭延長,但不及腹鰭起點。體背側淡青褐色,體側及腹側銀白。幼魚及雌魚體側約有10餘條之不明顯深色橫帶,雄魚則具明顯的藍綠色光澤橫帶,橫帶常在體中央融合成一大片的塊狀斑,斑間有粉紅色至橘紅色斑紋;雄魚胸鰭橘紅至鮮紅色,臀鰭與背鰭或多或少呈現橘紅色之光澤。繁殖期時,雄魚有追星出現,部分追星基部融合而連成一線。陳&張(2005)將早期記載普遍分布於台灣西部、北部河川或湖泊中的平頜鱲更名為長鰭馬口鱲(Opsariichthys evolans),同時認定目前常見於北部淡水河流域中,俗稱『日本溪哥』的平頜鱲為外來種。與長鰭馬口鱲的區別,在幼魚及雌魚階段不易靠外觀分辨,雄魚則可由(一.)胸鰭末端不及腹鰭起點(vs.達腹鰭起點之後);(二.)體側橫帶通常融合成塊狀斑,橫帶條數不易計數(vs. 體側橫帶明顯區分為11-14條)。與粗首馬口鱲(Opsariichthys pachycephalus)的差異,可由背前鱗16-18(vs. 25-27)以及側線鱗數43-45(vs. 51-55)加以區別。
- 棲所生態:外來種。初級淡水魚。喜好棲息於河川的中游附近,生性活潑,具群集特性。雜食性,或追足掉下水中的昆食、或捕食水生昆蟲、或刮食石頭上之藻類等為食。
- 地理分佈:原分布於東亞大陸,包括中國東部、朝鮮半島、日本等地。臺灣目前可發現於北部淡水河流域以及大漢溪、基隆河、新店溪等大型支流。
- 漁業利用:為台灣北部河川最主要的溪釣種類之一。食用魚,油炸或紅燒皆宜。
- 出版者
- 負責人:邵廣昭
- 日期
- 資料修訂日期:2012-03-29 11:32:54
- 來源
- 台灣魚類資料庫(http://fishdb.sinica.edu.tw)
- The Fish Database of Taiwan(http://fishdb.sinica.edu.tw)
- 語言
- 中文;英文
- 管理權
-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 授權條款




- 授權聯絡窗口
- 許婉蓉小姐
02-26521885 轉316
sofia@gate.sinica.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