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種名:薛氏莫鯔學名:Moolgarda seheli台灣俗名:豆仔魚、烏仔、烏仔魚、烏魚、薛氏凡鯔、豆仔( 澎湖 )、誌仔( 澎湖 )、黃耳烏( 澎湖 )、青尾烏( 澎湖 )大陸名:圓吻莫鯔
中文種名:薛氏莫鯔學名:Moolgarda seheli台灣俗名:豆仔魚、烏仔、烏仔魚、烏魚、薛氏凡鯔、豆仔( 澎湖 )、誌仔( 澎湖 )、黃耳烏( 澎湖 )、青尾烏( 澎湖 )大陸名:圓吻莫鯔
- 識別資訊
- 全球唯一識別碼:urn:lsid:fishdb.sinica.edu.tw:catalogue:381188
- 著作者
- 命名者:(Forssk嶚, 1775)
- 資料類型
- 紀錄類別:魚類名錄
- 主題與關鍵字
- 科中文名:鯔科
- 描述
- 型態特徵:體延長呈紡綞形,前部圓形而後部側扁,背無隆脊。頭短,圓筒形。吻短;唇薄,下唇有一高聳的小丘且具有長長的、纖毛的、有間隔的唇齒,上唇則有短且分散的唇齒。眼圓,前側位;脂眼瞼不發達,僅及眼眶緣;前眼眶骨寬廣,佔滿唇和眼之間的空間,前緣有缺刻但隨著成長而變為平直。口小,前位;上頜骨末端遠於口角後緣,尖刀狀,不特別寬大,末端微彎曲向下;舌骨、鋤骨和翼骨上長牙齒,骨則無。鼻孔每側各一對。在稚魚期為圓鱗,隨著成長而變為膜性櫛鱗;頭部及體側的側線發達;側線數目12-14條;側線鱗36-42(通常為38-40);胸鰭末端前之側線鱗10-14;第二背鰭起點垂直線前之側線鱗23-26(通常為24-25);環繞尾柄上之側線鱗19-20(少數為18)。鰓耙繁密細長,第一鰓弓下枝鰓耙39-73(通常超過50)。背鰭兩個,第一背鰭硬棘IV,第二背鰭鰭條I,8;胸鰭上側位,具16-18鰭條,基部上端具黑點,腋鱗發達;腹鰭腹位,具鰭條I,5,腋鱗發達;臀鰭具鰭條III,9;尾鰭分叉;幽門垂數6-7條;具沙囊胃。新鮮標本的體背綠褐色,體側銀白色,腹部漸次轉為白色。背鰭暗色;臀鰭淡色而具暗緣;胸鰭黃色,胸鰭基部無色,但在基部的上端有一黑藍色的斑點;尾鰭淡藍黑色。以前所記載之台灣凡鯔(Valamugil formosae)及薛氏凡鯔(Valamugil seheli )為本種之同種異名(Nakabo, 2002)。
- 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沿岸砂泥底質地形的海域,而河口區或紅樹林等半淡鹹水海域亦常見其蹤跡,亦常侵入河川下游。以底泥中有機碎屑或水層中的浮游生物為食,群棲性,常成群洄游,幼魚在受到驚嚇時,會有躍離水面的動作。
- 地理分佈: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水域,由紅海、東非洲至馬貴斯群島,北至日本南部及夏威夷,南至澳洲及新加勒多尼亞等。臺灣四周海域除東部外均有。
- 漁業利用:經濟性魚種,主要為沿岸流刺網或待袋網等法捕獲,但產量不多,且因本種魚體型較小,又沒有烏魚有飽滿的卵,故經濟價值不像烏魚來的高,魚肉適合煮湯或紅燒皆不錯。
- 出版者
- 負責人:邵廣昭
- 日期
- 資料修訂日期:2012-03-08 11:21:19
- 來源
- 台灣魚類資料庫(http://fishdb.sinica.edu.tw)
- The Fish Database of Taiwan(http://fishdb.sinica.edu.tw)
- 語言
- 中文;英文
- 管理權
-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 授權條款
- 授權聯絡窗口
- 請洽臺灣魚類資料庫
email:taiwanfishdata@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