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種名:印度絲鰺學名:Alectis indica台灣俗名:銅鏡魽仔、大花串、鬚甘、東京瓜仔、白鬚公大陸名:長吻絲鰺
中文種名:印度絲鰺學名:Alectis indica台灣俗名:銅鏡魽仔、大花串、鬚甘、東京瓜仔、白鬚公大陸名:長吻絲鰺
- 識別資訊
- 全球唯一識別碼:urn:lsid:fishdb.sinica.edu.tw:catalogue:381506
- 著作者
- 命名者:(R�pell, 1830)
- 資料類型
- 紀錄類別:魚類名錄
- 主題與關鍵字
- 科中文名:鰺科
- 描述
- 型態特徵:幼時體甚側扁而高,體長與體高約等長,略呈菱形;隨著年齡的成長,魚體逐漸向後延長,最大體長可達165公分;頭高大於頭長,使得頭背部輪廓明顯陡斜。脂性眼瞼不發達。第一鰓弓下枝鰓耙數(含瘤狀鰓耙)21~26枝。側線直走部起於第二背鰭第9~10鰭條的下方,直走部後半部具有弱的稜鱗。第一背鰭在小魚時有6~7硬棘,隨成長而逐漸退化;幼魚時,第二背鰭、腹鰭和臀鰭前方數鰭條延長如絲狀,隨著成長而逐漸變短。體銀色,背側較深;幼魚體側具4~5條弧形黑色橫帶,隨成長而逐漸消失。
- 棲所生態:成魚主要巡游於近海及大洋中,有時會游於淺礁區至水深100公尺處,中、小型魚則較常聚集於內灣或沿岸沙質海灘。主要以沙泥底或游泳速度慢之甲殼類為主,偶而捕食小魚。
- 地理分佈:廣泛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自印度洋沿岸起,東至琉球群島,南至澳洲海域。台灣各沿海可見其蹤跡,是常見之魚類。
- 漁業利用:'主要漁法以延繩釣或拖釣,亦常被定置網捕獲。一般以清蒸或紅燒處理,亦可加工醃漬或曬乾食之。
- 出版者
- 負責人:邵廣昭
- 日期
- 資料修訂日期:2011-08-19 00:00:00
- 來源
- 台灣魚類資料庫(http://fishdb.sinica.edu.tw)
- The Fish Database of Taiwan(http://fishdb.sinica.edu.tw)
- 語言
- 中文;英文
- 管理權
-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 授權條款




- 授權聯絡窗口
- 請洽臺灣魚類資料庫
email:taiwanfishdata@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