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種名:截尾白姑魚學名:Pennahia anea台灣俗名:帕頭大陸名:截尾銀姑魚
中文種名:截尾白姑魚學名:Pennahia anea台灣俗名:帕頭大陸名:截尾銀姑魚
- 識別資訊
- 全球唯一識別碼:urn:lsid:fishdb.sinica.edu.tw:catalogue:382479
- 著作者
- 命名者:(Bloch, 1793)
- 資料類型
- 紀錄類別:魚類名錄
- 主題與關鍵字
- 科中文名:石首魚科
- 描述
- 型態特徵:體延長,側扁,背部稍隆起,腹部平坦。頭短高,口裂大,端位,傾斜,吻不突出,上頜長約等於下頜,上頜骨後緣達瞳孔後緣;上頜最外列齒擴大為犬齒,內列齒細小呈絨毛狀,下頜內列齒較大,外列齒較小,緊貼內列齒; 吻緣孔5個,中央緣孔在吻緣上方,內、外側緣孔沿吻緣葉側裂,吻緣葉完整不被分割;吻上孔5個,中央3圓形孔呈弧形排列,左右各有一外側孔; 頦孔4個,在頤縫合處呈四方形排列,前2孔細小。鼻孔2個,蠶豆形後鼻孔較圓形前鼻孔大。眼眶下緣達前上頜骨頂端水平線。前鰓蓋後緣具鋸齒緣,鰓蓋具2扁棘; 具擬鰓;鰓耙細長,最長鰓耙略等於鰓絲。頭頂前半部、吻端、頰部、前鰓蓋及側線下之前腹部被圓鱗,餘被櫛鱗,背鰭軟條部和臀鰭基有一列鞘鱗,尾鰭基部有小圓鱗。耳石為白姑魚型,即三角形,腹面蝌蚪形印跡之「尾區」呈「T」字型,末端僅彎向耳石外緣。胸鰭基上緣點稍前於背、腹鰭基起點,三鰭基起點皆位頭區內鰓蓋末端;尾鰭截形。 腹腔淡褐色,胃為卜字形,腸為2次迴繞型,幽門垂10個,鰾為白姑魚型,附枝21對,僅有腹分枝,第二對以後呈翼形開展。體側上半部金黃色,下半部銀白色;上下頜前端有褐色斑;背鰭褐色,末端深褐色;尾鰭褐色,末緣深褐色;臀﹑腹鰭淺褐色;口腔白色。以前所記載之大眼白姑魚(Pennahia macrophthalmus)為本種之同種異名。
- 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近沿海之砂泥底質中下層水域,以小甲殼類、蠕蟲及小魚等底棲動物為食。群聚性較弱,一般較少被大量捕獲。
- 地理分佈: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阿拉伯灣,北至台灣海峽,南至婆羅洲等。台灣分布於西南部。
- 漁業利用:數量少,偶而可見。
- 出版者
- 負責人:邵廣昭
- 日期
- 資料修訂日期:2006-06-03 00:00:00
- 來源
- 台灣魚類資料庫(http://fishdb.sinica.edu.tw)
- The Fish Database of Taiwan(http://fishdb.sinica.edu.tw)
- 語言
- 中文;英文
- 管理權
-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 授權條款




- 授權聯絡窗口
- 請洽臺灣魚類資料庫
email:taiwanfishdata@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