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種名:大口尖齒鯊學名:Chaenogaleus macrostoma台灣俗名:沙條大陸名:大口尖齒鯊 識別資訊全球唯一識別碼:urn:lsid:fishdb.sinica.edu.tw:catalogue:383092著作者命名者:(Bleeker, 1852)資料類型紀錄類別:魚類名錄主題與關鍵字科中文名:半沙條鯊科描述型態特徵:體細而延長。頭平扁,尾鰭前具凹窪。吻中長,吻端背視如楔形。眼橢圓形,具瞬膜。前鼻瓣如短葉片狀。鰓裂長,長度為眼徑之1.8-3.0倍。口裂呈長拋物線狀;唇溝一般長;上頜齒側扁三角形,齒頭外斜,外緣具3-4小齒尖,正中具一尖直小齒;下頜前部齒細尖,矛狀,邊緣光滑,不具小齒尖,後部有數齒外側基底具1小齒尖,口閉時下頜齒明顯突出。噴水孔微小。盾鱗具5棘突5縱脊。背鰭2個,形狀相同,第二背鰭較小;前緣圓凸,後緣深凹,上角鈍尖,下角延長尖突;第一背鰭起點在胸鰭內角之上方或稍後;第二背鰭起點在臀鰭之前;腹、臀鰭皆較第二背鰭小;胸鰭等大或略大於第一背鰭,略呈鐮刀狀;尾鰭狹長,稍大於頭長,上葉近尾端,下葉前部尖三角形突出,中部較低平,與後部間有一深缺刻,後部小三角形突出,尾端鈍尖。體側灰褐色,腹面淡白;第一背鰭後緣、第二背鰭上部、尾鰭上緣及尾端黑色,其餘各鰭邊緣淺色。棲所生態:棲息於熱帶大陸棚或島棚至少達59公尺深處之近海和外海中小型鯊類。主要以小魚、頭足類及甲殼類為食。胎生,一胎可產下4-5隻幼魚。地理分佈: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包括波斯灣、巴基斯坦、印度、斯里蘭卡、新加坡、泰國、越南、印尼、臺灣及中國等。台灣分布於西南海域。漁業利用:主要以流刺網或延繩釣捕獲。肉質尚可,一般以煙燻食之或製成魚槳,處理過後之殘骸製成魚粉。出版者負責人:邵廣昭日期資料修訂日期:2012-02-23 16:29:02來源台灣魚類資料庫(http://fishdb.sinica.edu.tw)The Fish Database of Taiwan(http://fishdb.sinica.edu.tw)語言中文;英文管理權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授權條款授權聯絡窗口許婉蓉小姐02-26521885 轉316sofia@gate.sinica.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