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種名:古氏新魟學名:Neotrygon kuhlii台灣俗名:魴仔、肉絲魟、古氏土魟、沙帽子( 澎湖 )、蝙仔( 澎湖 )、查某仔囝( 澎湖 )大陸名:古氏新魟
中文種名:古氏新魟學名:Neotrygon kuhlii台灣俗名:魴仔、肉絲魟、古氏土魟、沙帽子( 澎湖 )、蝙仔( 澎湖 )、查某仔囝( 澎湖 )大陸名:古氏新魟
- 識別資訊
- 全球唯一識別碼:urn:lsid:fishdb.sinica.edu.tw:catalogue:383143
- 著作者
- 命名者:(M�ler & Henle, 1841)
- 資料類型
- 紀錄類別:魚類名錄
- 主題與關鍵字
- 科中文名:魟科
- 描述
- 型態特徵:體盤菱形,前緣斜直,與吻端約成60-70度;體盤寬比體盤長約大1.4-1.5倍。吻端圓鈍不突出,吻長約等於體盤長的1/5-1/6,約比眼間隔大2倍。眼大,顯著突起;眼徑比噴水孔大。口小,口前吻長比口寬大1.7倍。口底具顯著乳突2個。尾頗短,尾長比體盤長大1.3-1.5倍;在尾刺後方的背側面皮褶顯著但短,約略等於吻長,而腹側面之前方有寬的皮褶,後部則漸低平,但可達尾端。幼體完全光滑;成體體背中央具一縱列小棘。體背褐色,散在許多具黑緣之藍點,體盤邊緣淺淡, 兩眼前後區具一顯著之暗色橫斑;腹面呈淡白色;尾部暗褐色,其後部具幾個白色環帶。以前所記載之古氏土魟Dasyatis kuhlii為本種之同種異名。
- 棲所生態:底棲性魚類,大多活動於礁石區外的沙泥底海域,通常棲息在較深的海域,但常隨著高潮時而進入礁盤區或更淺的潟湖區,活動深度在0-90公尺間。常將身體埋入沙中,僅露出兩眼及呼吸孔,伺機捕食,以底棲蝦蟹為食。尾刺有毒腺,是危險的海洋生物。
- 地理分佈: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東起紅海和東非,西至薩摩亞和東加,北至日本,南至澳大利亞。臺灣分布於北部、東北部、東部、南部、澎湖、小琉球、綠島及蘭嶼等海域。
- 漁業利用:為暖溫性近海底棲中小型次要經濟魚類。
- 出版者
- 負責人:邵廣昭
- 日期
- 資料修訂日期:2012-02-24 15:19:46
- 來源
- 台灣魚類資料庫(http://fishdb.sinica.edu.tw)
- The Fish Database of Taiwan(http://fishdb.sinica.edu.tw)
- 語言
- 中文;英文
- 管理權
-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 授權條款
- 授權聯絡窗口
- 請洽臺灣魚類資料庫
email:taiwanfishdata@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