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種名:豹紋頭鯊學名:Cephaloscyllium pardelotum台灣俗名:沙條、豹紋頭鮫大陸名:豹斑絨毛鯊 識別資訊全球唯一識別碼:urn:lsid:fishdb.sinica.edu.tw:catalogue:395428著作者命名者:Schaaf-Da Silva & Eber, 2008資料類型紀錄類別:魚類名錄主題與關鍵字科中文名:貓鯊科描述型態特徵:體延長,粗狀有如紡錘形,往尾端而漸細長。頭寬扁,前端鈍圓。吻非常短,平扁而鈍圓。眼端位,狹長而兩頭尖,下眼瞼上部分化成瞬褶。鼻孔斜列,近口部;前鼻瓣長而呈葉形,內緣具一深凹,但不延長而覆蓋後鼻孔之開口;無觸鬚。口寬大,弧形,唇褶褪化或消失;齒細小而多,三齒尖頭型。噴水孔狹小,橢圓形,位於眼後角下方。盾鱗細小如絨毛,盾鱗具3棘突3脊突。背鰭2個,第一背鰭略大,位於體腔後部,起點位於腹鰭基底前部1/2上方;第二背鰭略小,起點稍後於臀鰭起點;胸鰭寬大,呈圓鈍形;臀鰭略大於第一背鰭,距尾鰭比距腹鰭近;尾鰭狹長,上葉發達;尾鰭下葉前部圓形突出,中部與後部間有一缺刻,後部三角形突出而與上葉相連。體背金黃色至淡褐色,腹面淡色。體側具有一些不規則污斑散布在體表,但是在偶鰭之間沒有一個暗色側斑。此外體背有7個可以清楚界定的H型鞍狀班,第一個在鰓孔上方;第二個在胸鰭末緣上方;第三個在臀鰭起點的上方;第四及五個分別在兩個背鰭基底上;第六個在尾柄上以及第七個在尾鰭上,而鞍狀班的外緣線是褐色的斑駁線,並非是暗色且連續而完整的。玫瑰花紋是存在的,是由5-6個小型的褐色不規則斑駁所組成;體側胸鰭與腹鰭之間就有3個玫瑰花紋,另外在頭部的玫瑰花紋:包括1個在眼後方、1個在兩眼間、1個橫越在各鰓孔間以及有一些在吻部。而在各個偶鰭上亦有一個玫瑰花紋。其他體側有玫瑰花紋分別在:腹鰭基底上方、兩背鰭之間、尾柄上及尾鰭下葉。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大陸棚外緣或大陸坡上緣較深水區的中或近底層的水域。能以喝水或吸空氣的方式將自己的腹部膨脹,進而翻身上浮,藉以誘捕獵物。卵生。主要以硬骨魚類為食,偶亦捕食其它小型鯊魚或烏賊。地理分佈:目前已知只分布在臺灣的西南部外海。漁業利用:主要以底拖網、沈底刺網及延繩釣捕獲。出版者負責人:邵廣昭日期資料修訂日期:2012-02-23 15:46:41來源台灣魚類資料庫(http://fishdb.sinica.edu.tw)The Fish Database of Taiwan(http://fishdb.sinica.edu.tw)語言中文;英文管理權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授權條款授權聯絡窗口許婉蓉小姐02-26521885 轉316sofia@gate.sinica.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