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車司機、車掌、看護婦護士)、交換姬(接線生)、揀茶女、紡織女……都是臺灣日治時期女性們所從事的職業,除了這些以外,還有另一種幾乎要隱沒在歷史中的女性行業──藝旦(藝妲)。

說起藝旦,一般人可能會以為她們是種娼妓,賺的是皮肉錢,但是其實藝旦是種以聲事人的行當:從小就得學習詩文戲曲,陪伴客人作對唱酬,完全以技藝與應酬手段取勝。藝旦不是每個女孩都可以做的,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消費得起的,如果要成為大色藝妲的入幕之賓,還得多給她捧場,次數多了、交情深了,她才會委身與你。直至藝旦日漸沒落後,賣身的事例才不時有聞。

臺灣藝旦主要始於清同治年間到臺灣光復為止,主要聚集之處為今之臺北大稻埕與臺南,大稻埕藝旦的全盛時期約為大正九年(一九二○年),當時藝旦約有三百多人,到了昭和十年(一九三五年)只剩八十多位。由於彼時臺灣正值墾殖社會急遽發展時期,男女比例不均,普通人家為了要張羅生計,不得不將女兒賣給人學做藝旦,一賣千休、永不言贖;甚至有先賣為他人養女,再轉賣到藝旦間的例子。

曲樂練習

小藝旦們的曲樂練習。

(圖片提供: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彈琵琶的藝旦

琵琶的藝旦。

(圖片提供: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以日治時期的情況來說,小藝旦們要先在公學校接受六年國民義務教育,之後即正式拜師學藝,也就是「請先生教曲」,無論是北管南管亂彈京劇,各式劇種都得朗朗上口,這是做藝旦的基本條件,將藝旦推向專業領域;她們不但要學會唱歌,還得學會彈琵琶,不過十歲左右的小小身軀,抱個琵琶都要重心不穩了;蘇太虛1就有詩云:「可憐身似琵琶大,也抱琵琶學唱歌。」另一方面也要到私塾唸書,接受詩詞訓練。

藝旦在筵席彈唱

藝旦在筵席彈唱。

(圖片提供: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藝閣裡的藝旦

藝旦在迎神賽會的裝扮藝閣

(圖片提供: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等到藝旦通過考試取得「鑑札」,領有牌照可以獨當一面後,便由公設的「檢番」加以管制,負責調度藝旦和管理納稅。當時的文人們和藝旦多有所交流,先是藝旦們應邀出局到江山樓執壺獻唱,酒過三巡後又一起到藝旦間進行二次會的也所在多有。葉榮鐘所留下的日記原稿裡就有提到他正在趕寫《臺北藝旦》一事,《三六九小報》與《風月報》也曾替南北名花舉辦「花選」。在日本人的箝制下,時時流連酒樓與藝旦間的臺灣文人或富商多和才華橫溢的藝旦們產生惺惺相惜之感,以漢文化交流為契機,留下了許多詩與情。

風光一時的藝旦若是有幸遇到有緣人,或可言嫁娶,或可言贖身,算是正式脫離藝旦這圈子;也有升格當起老鴇,收養幾個養女再豎豔幟;命薄者有剃度出家的、有一死了之的、有與人私奔不成反殉情的,甚至在風塵中載浮載沉,了此殘生,空餘無限唏噓與想像。


註解:

1即蘇東岳(1902-1957),臺南善化人,創「淡如吟社」。

參考文獻:

邱旭伶。臺灣藝妲風華。臺北市:玉山社(民88)

英仕(民99.09)。論〈藝旦之家〉與日據時期大稻埕之地方人文和藝旦文化。臺北文獻直字,173:37-73。


延伸閱讀:CCC6:藝旦夢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