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名:Podocarpus costalis C. Presl
- 科名:羅漢松科 Podocarpaceae
近年來,地球環境發生劇變,不但天災頻傳:暴雪、嚴寒、酷熱、洪水……同時還有能源不足、水資源匱乏等危機,甚至連蜜蜂都神秘地消失,令人不得不心生警惕!有識之士紛紛大聲疾呼:「生態環境保育」、「資源永續利用」……然而,我們真的知道要如何正確地對待我們生活的環境嗎?或許,參考原住民的古老智慧,能夠提供我們部分解答。許多原住民族在環境資源的利用上,都有其傳統的習俗與禁忌,有些所謂的「禁忌」,或許乍聽之下像是沒有科學跟距的「迷信」,然而深究其因,卻會發現相當有生態哲理。畢竟,原住民族與其所生存的環境,已經歷了千百年的協調、適應,既然他們能夠繁衍至今,耆老代代相傳的經驗與規範,必定發揮了強大的力量,使人與自然能夠永續共存。
就以臺東外海蘭嶼島上的達悟族,以及蘭嶼原產的蘭嶼羅漢松為例來看吧:從前,在蘭嶼羅漢松尚未成為島外的盆栽業者覬覦的目標之時,蘭嶼的東清灣有著一片十分壯觀的蘭嶼羅漢松天然林。在達悟族人的傳統規範中,胸徑粗達50cm以上的蘭嶼羅漢松,才會取其材來製造十人大船的「舵架」,而未達此標準的幼樹,則不予砍伐利用;至於船的其他部位,則各由不同的樹種所組成。而且,雖然蘭嶼羅漢松與象牙柿的材質都很堅硬,但在達悟族的禁忌傳說裡,這兩種樹的木材如拿來建造房舍,則居住其中的人會有長得慢、長不高之虞。諸如此類的禁忌與規範,可以看出原住民族對於天然資源的適材適用,包括運用的時機、數量,甚至對於某些資源採取「不運用」之「無為而為」的保育行為,不但保存了生物的基因庫,也使其族群命脈得以長久發展。
從早期的照片看蘭嶼島上的蘭嶼羅漢松,好似大陸黃山的迎客松一樣,枝條形態猶如張開雙臂歡迎遊客到來,然而不幸的是,隨著遊客而來的商人們,看上它優美的造型,引發了商機,也扼殺了生機,幾乎為蘭嶼羅漢松判下滿門抄斬的重刑!由於外來的商人無須遵守達悟族的傳統禁忌,大肆挖掘販賣,以致於目前大家要欣賞原生的蘭嶼羅漢松,只能到老人岩附近,因其生長在山崖頂端,攀登不易,才有幸能保存下來。
蘭嶼羅漢松為常綠灌木或小喬木。葉革質,線形或線狀倒披針形,葉長5-7 cm,寬7-12 mm,先端圓鈍,基部銳形,邊緣反捲。雌雄異株,雄毬花圓柱形,無柄單生,長約3 cm;雌毬花單一。種實橢圓形,長9-10 mm,先端圓,有尖頭。至於「羅漢松」之名是怎麼來的?可從照片中得到解答。原來,羅漢松屬植物的種子下方有著肥厚的「種托」,當種托成熟時,由綠色漸次轉變為橙色、紅色至紫色,配上綠色渾圓的種子,狀似穿著袈裟打坐的羅漢側影,因此得名。
在台灣哪裡可以看到呢?
蘭嶼羅漢松原來分布於菲律賓及蘭嶼,由於樹姿古拙,相當受到人們喜愛,現今廣泛栽植於各地,唯其野外的原生族群遭受人為濫採,已屬嚴重瀕臨滅絕等級。在中研院可見於通往蔡元培館之路旁、文哲所東北側牆邊等處,其他如台北植物園、高雄原生植物園……以及許多校園、庭院都有栽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