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玉鈴
本文由TELDEP拓展台灣數位典藏公開徵選計畫提供
「當代中醫針灸系統之數位典藏」網站中詳盡的穴位圖。
「屏息凝神觀氣宇,索穴下針如有神」,傳統中醫總有股神祕色彩,但經過幾千年的傳承,當代中醫已藉助科學研究與數據在這個新時代裡重新受到重視了。這樣兼具古老神祕感與科學實證的中醫針灸系統,其豐富的內涵讓陳擎文教授決心投入中醫針灸系統數位化的工作,一做就是七年。「我們受惠於中華文化,這些老祖宗的智慧,是怎樣都不能讓它消失的。」目前任教於致遠管理學院資訊與多媒體設計系的陳擎文教授,正是「當代中醫針灸系統之數位典藏」計畫主持人。陳教授對中國傳統典籍相當熟悉,也有十多年的國術經歷,在七年前偶然接觸中醫領域後,自此他的學術方向轉了個大彎。
現今中醫教育體系所提供的多是明代以來的流傳典籍,如「十四經絡」這樣成套的教育。以此為基礎,經過近百年來的改革與創新,當代中醫已開發出頭針、耳針等不同系統的醫病手法,讓中醫內涵更為光輝璀璨。但這樣的成果長久以來卻苦無能將之系統化、集成整理的機會,這樣的現況讓陳教授萌生開發中醫針灸數位系統的想法。
在學校教授資訊課程的陳擎文教授,對於針灸資料庫的建置具有獨到想法,不但收羅眾多流派的典籍,計畫團隊更發揮資訊工程專長,建置一套技術平台,將人體針灸穴位化為3D活動圖示,結合人體肌理、骨骼、血管立體圖,讓瀏覽者更清楚了解每個穴位所在的位置及針灸反應的肌理深度。除此之外,這些立體圖像更能逐層拆解、隨興翻轉,方便參閱。為了有更具體的參考範例,資料庫中也放上扎針實況影片,相較於傳統銅人像或平面書籍上的照片,這套系統提供更為寫實和確切的位置說明,從中醫從業人員、醫學生,到略懂人體構造的一般民眾,都能按圖索驥,正確找到每一個穴位位置。陳教授的計畫團隊更開發出兩套協助醫師診斷的系統,分別是「中醫方劑探勘系統」和「中醫証治診療系統」,醫生透過輸入患者症狀,便可以透過系統提供的資料來判斷患者的病因,並同時獲得建議的處方配穴,大大縮減診斷的時間,減少判別的謬誤,提高治療的效率。
3D技術下的穴位、骨骼與肌理。
另一方面,陳擎文教授也沒忘記傳遞先人的智慧與故事,網站收錄董景昌、孫培榮、休養齋和王運安等四大家的針灸文獻、照片及醫案。使用者瀏覽這些流派的珍貴收藏時,一樣只需透過輸入病症,便可查詢相關的文獻檔案,不僅讓參考資料更為豐富、活潑,也時時提醒著我們珍惜這些中醫界前輩的心血結晶。目前針灸系統完成的物件,包括耳針和頭針,以及手部針灸穴道系統,總共收藏有73本古籍。即使在短時間內已達到如此豐碩質量的典藏,陳教授依然謙虛地表示:「中醫知識博大精深,只有趕快把立體3D物件和虛擬實境系統完成,下一步才有可能考慮其他加值計劃,如免費提供資料庫下載等等。」
陳教授最希望透過免費線上查詢的方式,增進中醫學界教學和實務的效力,而使一般民眾若能透過這套系統,得到更多穴位身體保養知識,則是未來的終極目標。中醫師的養成過程漫長而辛苦,千百年來亦多有師徒授受、門派林立的獨特傳統,陳教授在建立系統時也考慮到這一點,因此「當代中醫針灸系統之數位典藏」並不希冀於打造中醫醫療與處方的權威地位,反而希望扮演輔助、參考的角色,讓使用者可以考量各自不同的需求,獲取各自認為有價值的中醫資訊。陳教授提起這幾年到各單位推廣針灸數位典藏,同時教導民眾如何自我按壓穴道保健,發現對於中醫感興趣的民眾越來越多,甚至也有不少像他一樣感興趣而投入研究的。他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位過去的學生向他求助,陳教授於是透過3D系統教導他按摩穴道的技巧,這位學生回家後替中風的老父親做復健,原本臥床不能動的父親立即產生了不錯的反應,這個結果不只讓當事人喜出望外,陳教授也感到相當欣慰。一般民眾無法自行針灸,但按摩保健卻是人人可為的。運用這套按摩保健穴道的方法,社會大眾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自我保養,防患於未然。數位化讓中醫知識的取得變得更輕鬆,陳教授說,達到這樣的目的,典藏之旅的夢想可說接近完成了。
回首一路走來的工作過程,陳教授有感而發,多次工作過程中遇到挫折,總是在機緣巧合裡順利渡過,因此他感覺到,似乎冥冥中自己就注定必須投入這份工作。或許,正因為團隊始終秉持著造福社會的初衷而付出,才會如此受到庇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