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鈴─」警鈴聲一響,顧不得正在洗澡或吃飯,立刻換上消防衣、帽、鞋褲,戴上頭盔及呼吸面罩,繫上無線電,再揹負空氣瓶等重達二、三十公斤的救火裝備,六十秒內必須著裝完畢,趕赴救災現場。消防員二十四小時備勤待命,每一秒鐘都處於備戰狀態,他們正用生命締造一頁頁活的消防史。

臺灣近代消防制度源自於日治時期成立的「消防組」,臺灣總督府陸續引進新式消防器具與教育訓練,並於每年一月舉辦「出初式」(新年消防演習),演練項目包括操作幫浦、撲滅火勢、救助傷患等,不僅訓練在火場迅速尋找水源的能力,並培養機敏的臨場反應。其中傳承自江戶時代的傳統技藝「梯子乗」(爬梯子),因能展現爬上屋頂救火的矯健身手,最引人注目。不過實際火場狀態可不比模擬火災,「水裡來、火裡去」是消防員生活的最佳寫照,一旦全副武裝衝進火場,便是一場分秒必爭、出生入死的挑戰。縱然水火無情,打火英雄置生死於度外的精神著實令人敬佩,而那些遭烈火吞噬、不幸殉職的弟兄,更值我們向生命致敬。

士林消防組

日治時期士林消防組以瞄子射水滅火,進行消防演練。

圖片來源:李釣綸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