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水燈」是臺灣中元建醮祭典舉行普渡時的重頭戲,通常在普渡前一天的黃昏(如「客家義民祭」)或子時(如「鷄籠中元祭、宜蘭放水燈」)舉行,目的是為了照亮水路,引領孤魂野鬼上岸共享這場盛宴,祈求水府亡魂能早日投胎轉世。水燈的樣式可分為「水燈排」及「水燈頭」,前者以杉木竹子紮成筏形,上頭懸掛數十至百盞燈籠,作為遶境遊行、岸邊指引之用;後者則於燃放儀式中,隨著潮水飄向海中。

「水燈頭」的造型有圓形燈籠、屋型「紙厝」或以往生紙摺成的「蓮花燈」等,其中「紙厝」是由竹條、木板與紙所糊成,又可分為裝飾繁複的華麗型祠廟或白牆紅屋頂的樸實型古屋,內擺蠟燭、銀紙或經衣等。

如今,每當中元普度之際,望著一盞盞的水燈隨波漂流,岸邊虔誠祝禱,對著水面下的悲歡離合寄予無限的追思與悼念。一切無須鋪張,也避免水源汙染,因為撫慰孤魂亡靈,使其脫離苦海,始終是「放水燈」的初衷。


放水燈

客家義民祭於傍晚舉辦「放水燈」儀式。

圖片來源:臺灣客庄文化數位典藏計畫)


延伸閱讀:

CCC4:四季慶典

聖子降臨——屏東萬金天主堂聖誕慶典

高歌共舞——阿美族豐年祭

代天巡狩•送王燒船——臺灣王船信仰

千秋佾舞——大成至聖先師孔子誕辰

直上碧霄——平溪元宵放天燈

高山獵手——布農族射耳祭

人神鬼魂、中元同樂——客家義民節

踏雪尋桐——客家桐花祭

祭魂與濟饑——搶孤雙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