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俑」,大家的第一印象很可能是中國陜西威震中外的世界奇觀「秦始皇兵馬俑」。不過,早在新石器時代開始,中土先民對於使用陶土模塑人形,已經有了不少嚐試。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陶土不只可以用來製作實用器物,也被拿來作為藝術表現的絕佳素材。

時序流轉,雖然學術界對於文獻記載的夏朝與考古學文化之間關連,還有不少爭論,但是對於河南安陽小屯遺址殷商之間的關係,可說是已有定論。1928到1937年間,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考古學家,於小屯遺址第358號灰坑中出土一批陶俑

這批陶俑以手製捏塑而成,五官則以刻劃方式表現,風格樸拙。其中幾尊臉上還帶有硃紅殘跡。不過,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編號R001004、R001005兩尊陶俑;這兩尊陶俑保存狀況相對較佳,頭部與軀幹尚屬完整,也讓我們觀察到一個令人驚訝的事實,這些陶俑雖然身著長袍,雙手卻有被梏具束縛的跡象。有雙手被反銬於身後者,也有雙手被桎梏於前者。

中研院史語所藏:雙手桎梏於身後的陶俑
雙手桎梏於身後的陶俑(背面)

雙手桎梏於身後的陶俑。(蘭文里攝影)

從伴隨出土的陶器風格來看,這些陶俑年代可以上推至盤庚遷殷的年代。透過《尚書》的記載,我們知道盤庚遷都至殷的決定,在當時商代社會必定是個嚴重的政治問題(就好比聯合國決定將辦事處由紐約遷到上海或莫斯科一般),盤庚與他的政府,除了必須在小屯建設一座足以誇耀商朝威儀的都市之外,還必須面對貴族與人民的不滿聲浪。也因此,《尚書》身影中的盤庚,也就像是位經常需要以刑罰與個人威嚴「說服」人民的政治領袖,言語中常帶威脅之氣。

我們並沒有確切證據,能夠完全確定小屯第358號灰坑出土的陶俑,即是盤庚時期的遺物。但是環顧八十餘年來殷墟考古發現,陶人俑在商文化遺址中實不多見,而且陶俑創作竟然不是描繪堂堂王家威儀、而呈現刑徒受苦之像,更是非比尋常。這些描繪囚犯樣態的陶俑,是某位不知名匠人的神來寫生之作?抑或是盤庚遷殷時,商王朝中央政府「罰及爾身,弗可悔」那般肅殺氣氛的具體展現?除了單純的藝術與文化價值之外,小屯商代陶人俑,帶給我們的是更多待解開的謎。

如何接觸中央研究院小屯商代陶俑:

  • 1.進入中研院史語所「考古資料數位典藏資料庫」之遺物資料庫,於品名鍵入「俑」檢索,即可瀏覽。
  • 2.亦可造訪中央研究院歷史文物陳列館一樓考古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