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饕餮」一詞涵意,眾說紛紜,根據文獻記載或可略窺其原貌。

左傳.文公十八年》記載:「縉雲氏有個兒子,欠缺才能,嗜好飲食,貪圖財貨,任性奢華,貪得無厭;屯積錢糧,不知節制;不與孤兒寡婦分享,不周濟窮困的人,天下百姓民將他和三凶同樣看待,叫他作饕餮。」後世據此稱「貪吃的人」、「以及凶惡貪婪的人」為「饕餮」。

有一說「饕餮」是龍所生的九個兒子之一,癖好飲食。這種說法出現較晚,更未見載於秦漢典籍,難免穿鑿附會,不宜深究。

此外《呂氏春秋.先識覽.先識》記載:「周鼎上鑄饕餮,只有頭沒有身體,吃人尚未下咽,牽連到自己的身上。」後人據此認為「饕餮」象徵古代傳說中一種貪食的凶獸。「鑄饕餮」意謂「鑄有饕餮紋」。

青銅器_尊

上圖:商晚期˙尊

商周青銅器有一種常見只保留動物頭部,卻省略其他身體特徵的圖案,與《呂氏春秋.先識》所言周鼎上鑄有「饕餮」,而其特徵是「有首無身」暗合。因此之故,過去該類紋飾曾經普遍被稱作「饕餮紋」。

青銅器所見饕餮紋的構圖,以浮雕出扉棱的中間鼻梁為基準線,兩側突出眼睛對稱排列,作獸面形狀,有眉和耳,並作卷曲雙角,多以雲雷紋襯底。亦有兩個左右並列對稱夔紋組成的例子。

斧形饕餮紋玉珮

上圖:民國˙斧形饕餮紋玉珮

從出土文物考察,饕餮紋(今又稱「獸面紋」)最早見於玉器之上。山東日照兩城鎮,發現了一件龍山文化玉錛,上下兩面都雕刻繁縟的饕餮紋;長江下遊地區,江浙一帶的良渚文化玉器、陶器,也經常出現這類紋飾;其後二里頭文化早期(即夏文化)灰陶器上亦有所發現。它和青銅上的饕餮紋相似,這說明兩者之間有承先啟後的關繫。在商代早期的青銅器上饕餮紋開始出現,中期開始興盛;到了商代晚期、西周早期,佔據紋飾的主要地位,成為一時風尚;至西周晚期日漸式微,僅為次要部分裝飾,到春秋戰國時代幾近消失。

商周青銅器所見紋飾千變萬化,有取象於動物的,包括虛構的,如龍、鳳一類,亦有真實存在的,如虎、牛、龜、蛇一類。此外,取象於自然物種,如火、水渦;以及常見的幾何紋飾,加以基本形及其變形交錯圖樣,不勝枚舉。至於饕餮紋成為主流之一,或許正好符合了殷商時代鬼神信仰或政治的需要,遂得以廣為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