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的故事,在傳統的歷史紀錄中常常難以得見,若想僅從女性「自己的聲音」中去挖掘「她的歷史」,絕非易事,我們勢必要利用男性的書寫,來找尋女性部分的生命經歷。而本次的特展中,就有一份由男性留下的珍貴紀錄—《水竹居主人日記》(記主:張麗俊,詳見圖1),裡頭涵蓋的面向既廣且深,更包含許多過往的女性身影,讓我們看到在家庭內、外的女性曾經有過的遭遇,讓我們對於臺灣過去社會的性別與權力關係能有更深刻而細緻的觀察。
張麗俊(1868-1941,臺中豐原人),字升三,號南村,晚號水竹居主人。其日記名為《水竹居主人日記》,以農曆的1年為單位裝訂成1冊(1918至1920年合併成1冊),共27冊(1906-1937年,1922年缺)。日記以毛筆謄錄於特別訂製的11行簿上,盡是工整而秀麗的小楷。
瀏覽大圖 |
▲圖1:由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出版的《水竹居主人日記(一)》,封面照片為記主張麗俊的家族照。1914年1月29日,張麗俊(中排右4)的母親81歲大壽,其三男世藩亦於該日娶妻,故稱「壽婚式」。 |
張麗俊曾任葫蘆墩興產信用組合常任理事、富春信託株式會社常務理事、豐原水利組合組合員、慈濟宮修繕會總理等,並參加櫟社、東山吟會等,豐富的日記內容已有學者由宗教信仰、民間組織、政治運動、經濟產業、公共衛生、休閒娛樂、文學史等角度切入,研究利用。1899年至1918年,張麗俊擔任豐原下南坑第一保保正,大正年間同時身兼葫蘆墩19保聯合會議長。他的《水竹居主人日記》是臺灣目前唯一由保正當事人留下的日記,可作為觀察保正日常工作的第一手史料,其中也包含了與女性相關的書寫。
《水竹居主人日記》紀錄了官方欲透過保甲制度推行到基層社會的政令,例如當總督府想要改變臺灣社會的纏足風俗時,張麗俊就曾在日記中寫下開保甲聯合會時,支廳長諭令「各保宜查女子自十歲以內,凡纏足者要報告解纏」(詳見圖2)。
瀏覽大圖 |
▲圖2:1911年4月10日,《水竹居主人日記》中有關解纏的記載。(檔案來源:《水竹居主人日記》,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
在保正的工作中,與女性相關的部分當然不僅於此。張麗俊即曾提及因官方欲採訪張安然母蔡氏省在清代受官府表彰守節之事,而為其寫履歷書。蔡氏於喪夫後,獨立扶養兩子,並守節20餘年,獲頒「欽旌節孝」匾額。清領時期,表彰節婦或設恤嫠局(1874年設立,為矢志守節的寡婦提供糧食,以示優卹)以助婦節。由張麗俊的紀錄觀之,日治初期對於婦女的貞孝、守節等事蹟,也甚為重視。(詳見圖3)
瀏覽大圖 |
▲圖3:1911年2月9日,《水竹居主人日記》中張安然母蔡氏省的履歷書(檔案來源:《水竹居主人日記》,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
身為保正的張麗俊,不但要協助推動政府的諭令,還常常要處理一些地方上的事務,有點類似現今里長角色。圖4即為1917年12月16日的《水竹居主人日記》中,張麗俊記載協調陳祿贖回女兒之事。陳祿之女,原給張貴註當了9年的媳婦仔。
瀏覽大圖 |
▲圖4:張麗俊於1917年12月16日的日記(檔案來源:《水竹居主人日記》,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
除了上述這些公領域的記載,其實在張麗俊的日記裡,還可以看到很多他身旁的女性,包括他的母親、嫂子及表姊,他的妻子、女兒,甚至他感情世界中的其他對象。張麗俊對於這些女性的描述,與她們相處往來的情況,是研究過去臺灣社會家庭觀念、男女關係、嫁娶風俗等極為難得的史料,非常值得我們仔細檢視。本套日記已經過解讀、出版,並完整收錄於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建置的「臺灣日記知識庫」中,歡迎有興趣民眾前來臺史所檔案館的流通室使用。
流轉年華—臺灣女性檔案百年特展
歡迎您親自透過第一手歷史檔案,來瞭解過往女性經歷的生活及走過的道路。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為深化歷史研究,向來致力於蒐集散藏於各地,不分族群、不問身分、不論性別等的民間檔案。然而,千百年來人類歷史,無論中外,均由男性觀點書寫與詮釋,在滾滾歷史長河中,女性身影幾乎不得見諸於史冊;縱然得見,也是在父權社會的遊戲規則之下,驚鴻一瞥。本次展覽特以「流轉年華—臺灣女性檔案百年特展」,以女性史料為主題,精選臺史所檔案館館藏的臺灣女性資料,從傳統女性、命運轉折、展現自我三個面向,展示從清領到戰後,百年來臺灣女性從傳統宗祧、香火繼承的附屬品,到參與社會、活躍職場的歷程。
本次展出的藏品,精選自臺史所多年來數位典藏成果,包括婚姻契書、人身買賣契約、個人日記、證件、公文、書信、圖像等數位化檔案。藉由數位典藏科技,不僅保存臺灣歷史檔案的多樣性;且能在彈指之間,以女性為主題,從不同視野,尋覓隱身在歷史長河中她的芳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