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臺灣社會的軍事文化、以及大眾對兵役的看法,與二十世紀相較已經有了不少改變。男孩子不必然要進入軍隊,以文化、外交、技術等領域的專業技能也同樣能報效國家,甚至在社會輿論的倡導之下,電影「報告班長」所呈現的義務役經驗,也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走入歷史。不過,在臺灣的歷史上,也曾經有過一個戰爭威脅極端迫切的年代,即使就讀高等教育機構的男性,也必須有馬革裹屍的心理準備。

1943年,世界戰爭的戰火遍及全球,日本與同盟國在太平洋的對決,也因為美國強大的經濟實力而有了逆轉。原本在珍珠港事件之後席捲南洋的日軍,不斷遭逢敗績,從科科達、瓜達康納爾、阿留申群島,再到聯合艦隊山本五十六司令長官的戰死,戰局對於這個日昇之國已然不利。為了增加兵源,日本政府決定修改兵役規定,從高等教育機構,徵招文科、農科的大學生中斷學業投入戰場。為了鼓勵國民總動員投入戰場,日本政府還在當年的10月21日,於東京明治神宮外苑競技場,舉辦「出陣學徒壯行會」,希望透過歌頌犧牲與愛國精神的美學實踐,營造日本精神戰力無敵的形象。這場「海行兮」、「拔刀隊」的歌聲不絕於耳、富含紐倫堡大會精神的盛大儀式也被拍成新聞影片,直到今天都能在youtube網站上瀏覽。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的數位典藏,就收錄一本成書於1944年、由金井正所著的《出陣學徒‧市川中尉傳》。這本書的封面是一片無垠的天空,在雲朵之間被特別突顯的是繪有「日之丸」的軍用機形象,或許也正暗示著當時太平洋戰爭中,海權空權優先的本質。被徵招的學徒兵,也確實有不少人加入「特別攻擊隊」,在激昂的情緒中駕機一頭撞進盟軍的艦艇內…。而在鼓勵青年從軍赴死的時代,為何「市川中尉」會成為日本政府動員的精神材料呢?市川中尉是何許人也?

金井正著,《出陣學徒‧市川中尉傳》

金井正著(昭和19年(1944))。[出陣學徒 : 市川中尉傳]。《數位典藏聯合目錄》。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dacs5/System/Exhibition/Detail.jsp?OID=1195264(2011/04/23瀏覽)。

出身靜岡縣的市川紀元二1873-1905,原本是東京大學工學部電氣工學科的畢業生,在日俄戰爭爆發時從軍,並以少尉任官。據說喜愛散步與讀書的市川,在戰場上也是不落人後。他因為在1904年8、9月的遼陽會戰中,率部攻下難攻不落的俄軍要點首山堡,獲得晉升與公開表揚。不過在二十世紀的戰爭中,人的生命就如柳絮隨風飄散,基層軍官的生命並不值錢,市川中尉也和其他兩萬四千多位俄羅斯與日本青年一樣,在1905年的奉天會戰中,死在異國的土地上。

明治時代的日本,大學可以說是社會的菁英培訓所,因此一位大學畢業的戰鬥英雄,竟然為國捐驅、戰死疆場,也就特別引起日本社會的悲傷思緒。東京大學山川健次郎總長為了紀念這位畢業生,特別邀請雕刻家新海竹太郎替市川紀元二創作銅像

只是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節節敗退資源不足的時刻,所有金屬物品都得捐輸給國家,作為飛機軍艦的建造之用。富有人情味的東京大學,決定偷偷把這尊銅像藏起來,以避免軍方的徵收。太平洋戰爭結束,日本戰敗;為了去除軍國主義思想,市川中尉的雕像也被移出東大,捐給靜岡縣收藏。也因為市川中尉是日本第一個被塑造成殉國英雄的大學生,使得在二戰的困局中,日本政府再度將他從歷史中請出來,作為鼓舞士氣的道具。

當年的臺灣大學生,身處於日本帝國的統治之下,也同樣以「日本人」的身分被動員參加戰爭,當時就讀京都帝國大學的前總統李登輝先生就是「學徒兵」其中之一,李前總統之兄李登欽,則以岩里武則之名戰死在菲律賓…。而在同時期的中華民國「大後方」,「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口號,也是喊得震天嘹亮。許多中華青年也在大時代的動盪中投身軍旅,在雲南緬甸的窮山惡水中打擊日軍,又在國共內戰後離鄉輾轉來到臺灣,與太平洋戰爭中的敵人同處一島、吳越同舟,寫下另外一頁篳路藍縷的史詩…。

無論如何,我們慶幸今天的太平洋,依舊是一片太平。

如何查詢更多相關史料:

  • 您可造訪「中央研究院數位典藏資源網」「數位典藏與學習成果入口網」,以相關關鍵字來搜尋更多的珍藏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