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陸攻戰紋鑑刻劃的激烈戰況,是中原與何方的血腥對峙?居延大漠出土的陳舊簡牘,又何以成為中國考古的重大發現?人稱鬼集的西北岡,竟埋藏著龐大的地底王城?而人類無法配戴的青銅面具,它的用途究竟為何?罕見的鹿骨文字,是否關係著紂王失敗的祕密?陶罐上的淡定笑容,又是描繪著誰人的臉龐?道光二十七年的小金榜,如何主宰著臺灣百年來的命運? 一切謎題的線索都存放在「國家寶藏館」,等待你來解開謎底!
「中研院國家寶藏館」正式上線,邀請您來細細體會:
http://digiarch.sinica.edu.tw/digitalmuseum
中研院國家寶藏館精采主題介紹:
中研院數位典藏長期致力將院內各類研究資源以數位化的方式開放給社會大眾使用,為了能夠深化並推廣這些數位化資源,因此展開了中研院雲端博物館的長期建置計畫。在第一波首先以「國家寶藏館」的方式呈現在大家面前。我們精選了數件藏品,透過多樣的角度與活潑的表現方式,配合專業的解說與關連資料庫的輔助,將使所有的民眾能夠輕鬆的發掘與享受這些中央研究院的寶藏。
人面陶罐
http://digiarch.sinica.edu.tw/digitalmuseum/ware_index.html
這件人面陶罐是十三行遺址(1800~500 年前)最具特色的出土文物之一,這也是臺灣唯一發現的人面造型陶罐。 最特別的是陶罐腹部生動的人面造型,充分顯示了史前居民精湛的製陶技術與豐沛的創造力。人面陶罐為墓葬出土文物,推測可能為宗教用途,日常生活中並不使用。
帶刻辭鹿頭骨
http://digiarch.sinica.edu.tw/digitalmuseum/ids_index.html
殷王帝乙、帝辛時期的鹿頭骨刻辭。記載殷王征討方國後,回程在「蒿」地田獵,獲得獵物祭祀文武丁的事情。
牛方鼎&鹿方鼎
http://digiarch.sinica.edu.tw/digitalmuseum/nd_index.html
這是史語所安陽考古發掘中所得體積最大、最重的銅器,與銅「鹿方鼎」並列。器身四面主要裝飾浮雕牛頭,銅鼎 四腿亦飾牛頭,腹底鑄一象形的「牛」字銘文。另與牛方鼎同出的「鹿方鼎」,形制相似而較小,但裝飾主題為鹿頭。腹底銘文是象形的「鹿」。
青銅人面
http://digiarch.sinica.edu.tw/digitalmuseum/gf_index.html
這是個寫實的人面面具,額短狹、顴寬扁、肥腮、圓頷,頂部有一環以供懸掛。此件人面之眼、耳、鼻處的背部鑄接六管,可知非一般的面具,但用途不詳。
水陸攻戰紋鑑
http://digiarch.sinica.edu.tw/digitalmuseum/wr_index.html
出土一對。本器物以鑲嵌的水陸攻戰紋而聞名於世。它不僅顯示古代各種戰爭場面,兵士手中所持的戈、矛、戟,更是研究古代兵器史的重要材料。
永元器物簿
http://digiarch.sinica.edu.tw/digitalmuseum/books_index.html
這是迄今為止所有出土漢簡中,木簡、墨跡及編繩保存都最完整的一份漢代簡冊。簡冊由四組編繩編連七十七支簡而成。這份簡冊不但使我們了解漢代如何編造簡冊,也使我們認識漢代邊塞有那 些裝備,又如何檢查裝備。
文殿試小金榜
http://digiarch.sinica.edu.tw/digitalmuseum/list.html
殿試揭曉的榜式叫金榜,有大、小金榜之分。小金榜是繕寫大金榜時,別寫一榜,為進呈皇帝閱覽之用。本榜共記載了張之萬等二百三十一名考中進士的人員姓名、名次以及籍貫。其中第二甲第三十六名的李鴻章、第三十九名的沈葆楨, 以及第三甲第六名的馬新貽等都是中國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