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是世界上種類最多的生物,其中主要可以分為完全變態與不完全變態兩大類。蝴蝶、鍬形蟲都是具有蛹時期的完全變態昆蟲,蟋蟀、竹節蟲等則是小時候跟長大看起來相似的不完全變態昆蟲。
因為昆蟲種類多,再加上不同時期的變化,讓昆蟲成為多樣性最高的類群,值得我們仔細研究。
竹節蟲
有許多種類中,從來沒有發現過雄蟲的蹤跡;因為沒有雄蟲,所以這些竹節蟲是行孤雌生殖,也就是不需交尾,成熟雌蟲即可產下後代。
竹節蟲是偽裝高手,平時擬態成樹枝,所以當風吹來時,竹節蟲也會模仿樹枝的搖擺。竹節蟲會左右搖擺自己的身體,而且風愈大搖得愈厲害。但是牠還有特別的逃生技術,就是「斷肢求生」!如果不幸被天敵抓住的話,牠們甚至乾脆把腳丟掉,送給敵人。若蟲斷掉的腳,會在每一次蛻皮之後,一點一點地長回來;成蟲腳斷掉,則不會再長出來。有些種類當牠們受到刺激的時候,會從前胸背板前端的腺體散發出濃濃的人蔘氣味,嚇退敵人。
竹節蟲是擬態的高手,平時休息若不活動,很難在自然界中觀察到。有些種類竹節蟲成蟲具有翅膀,有些則不具翅膀,但即使具有翅膀的種類,通常飛行能力也不是很好,而只有滑翔的功能。
許多種類的竹節蟲,牠們產卵並不細心,可能是邊走邊產,卵就隨意地掉落在地面,就像排泄一樣。當人工進行飼養時,清掃出來的糞便中,可能就混著一些卵粒。但是竹節蟲的卵,形狀大小都很規則,稍微挑選即可簡單分出。
竹節蟲是不完全變態的昆蟲,因此幼期跟成蟲外表很類似,只差沒有翅膀。但是有些種類的竹節蟲成蟲也不具有翅膀,因此較難以區分成熟與未成熟的個體。不過一般來說,未成熟的個體體色會較為淺淡。
竹節蟲雖然是偽裝高手,但是仍有受到天敵攻擊的可能性,因此竹節蟲還有另外「斷肢逃生」的技能。所有的昆蟲,當腳受傷斷裂之後,經過蛻皮就會慢慢長回。但是竹節蟲天生就容易斷腳,而且再生的能力也比其他昆蟲強得多。
紋白蝶
分布廣泛,幾乎全世界都有牠的蹤影,台灣亦全島可見,是最常見的蝴蝶。幼蟲以十字花植物的葉子為食物,在農夫眼中牠們是大害蟲;但成蝶到處吸食花蜜,卻是許多植物的大媒人呢,少了牠們恐怕很多植物就無法傳宗接代了。
紋白蝶跟大部分昆蟲一樣,尋找配偶的時候主要是透過費洛蒙,也就是透過氣味區分。費洛蒙可以吸引較遠的同伴靠近,但是當紋白蝶接近對方時,便改以視覺來辨識。對人類來說,紋白蝶雌雄成蟲外觀十分相似,但是昆蟲可以看到人類所見不到的紫外線,因此透過紋白蝶的眼睛,雌雄間外觀很不同,牠們一眼就分辨出來呢!
紋白蝶的幼蟲俗稱「青蟲」,許多我們常吃的青菜也都是牠的食物。而且危害嚴重時,菜葉會被吃光只剩菜梗,因此紋白蝶被歸類為是蔬菜上的大害蟲。但是因為牠很多蔬菜都吃,所以是作為飼養觀察的好材料。
紋白蝶是我們最常見到的蝴蝶,不論是山區或平地都很容易見到。雖然接觸的機會多,但是要仔細觀察卻不容易,因為紋白蝶的警覺性較高,人一靠近,牠馬上就飛走了。
所有鱗翅目昆蟲(蝴蝶、蛾)的卵都有特殊的形狀及花紋,紋白蝶也不例外。紋白蝶雌蟲會挑選適合牠的寶寶生活、取食的植物,並在上面產卵。在十字花科植物的葉片底下看看,很有機會看到紋白蝶的卵喔!
蝴蝶的蛹分為「帶蛹」及「吊蛹」兩類,紋白蝶是屬於帶蛹,在背部會有一條絲線,把蛹托住。紋白蝶羽化時,即從蛹背部裂開,成蟲從蛹殼爬出,再慢慢等待翅膀風乾、硬化。
樺斑蝶
分布廣泛,幾乎全世界都有。成蟲飛行緩慢,幼蟲具有十分嚇人的警戒色和誇張的肉剌,非常顯眼,但是牠卻不怕天敵攻擊。因為樺斑蝶的幼蟲吃有毒植物,並將毒素累積在體內,一但天敵吃下肚,會拉肚子,痛苦不堪。
樺斑蝶雖然雌雄外表相近,但是其實並不難區分。用手捏擠斑蝶的雄蟲腹部末端,就會突出毛狀構造,我們稱為「毛筆器」,是雄蝶散發費洛蒙的構造。另外,雄蝶後翅的四枚黑斑中,最下方也是最大的一枚,即是雄性特有的性斑,在後翅腹面性斑內部還有一塊白色斑點,用於雌雄區分非常容易。
樺斑蝶幼蟲顏色鮮豔華麗,十分顯眼,但是牠並不怕天敵的攻擊。因為牠會取食有毒植物「馬利筋」,並把毒素累積在體內。天敵若吃牠,會中毒腹瀉等症狀,因此樺斑蝶的外表十分招搖,卻不需擔心害怕。
樺斑蝶的成蟲顏色屬於鮮豔、顯眼的類型,但是幼蟲時期累積的毒素,會一直留存到成蟲期。所以雖然樺斑蝶成蟲只取食花蜜,沒有補充其他毒素,但是牠仍然不需害怕其他天敵。
所有鱗翅目昆蟲(蝴蝶、蛾)的卵都有特殊的形狀及花紋,樺斑蝶也不例外。樺斑蝶只取食馬利筋,所以雌蟲只會在馬利筋上產卵。跟其他鱗翅目昆蟲一樣,剛孵化的幼蟲在啃食葉片之前,會先把自己的卵殼吃掉一些。
蝴蝶的蛹分為「帶蛹」及「吊蛹」兩類,樺斑蝶是屬於吊蛹,在蛹腹部末端的位置,會黏附倒吊著。樺斑蝶羽化時,從蛹背部裂開,成蟲順著重力從蛹殼鑽出,再轉成頭上腳下的角度等待翅膀風乾、硬化。
蟋蟀
又稱作蛐蛐兒,生活於土表、地道中。因為具鳴叫及打鬥的習性,在中國自古就是受到喜愛的寵物昆蟲,故又被稱作「天下第一蟲」。
蟋蟀雄蟲前翅具有弦器、彈器,摩擦就會發出宏亮的鳴叫聲,而雌蟲不會鳴叫。雄蟲鳴叫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吸引異性跟示威,而且兩者聲音完全不同。當兩隻雄蟋蟀相遇時,會先舉翅、發聲示威,接著就是大打出手,用強力的大顎相互亂咬,結果經常是斷手斷腳。
蟋蟀會發聲,但是蟋蟀怎麼聽聲音呢?蟋蟀有耳朵嗎?答案是有!蟋蟀的耳朵長在前腳上。而蟋蟀的後腳十分強壯,具有不錯的跳躍能力。
因為雌蟲不鳴叫,所以翅膀很平整,不像雄蟲構造複雜;另外,因為雌蟲要負責產卵,所以腹部也多了一根產卵管。產卵管的構造在若蟲期就看得到,所以蟋蟀性別的區分是相當容易的。
雄性的蟋蟀成蟲,因為會鳴叫,所以翅膀上有「彈器」及「弦器」的構造可以摩擦發聲,因此翅膀上的花紋十分複雜。蟋蟀發聲主要分為「異性間的求偶」及「同性間的示威」兩類,兩種聲音聽起來就有很明顯的不同。
蟋蟀的卵是產在土中,所以一般不容易看到。因為有土壤的保護,所以卵本身外殼很薄,也沒有特殊的保護構造,因此可以看到卵內的變化。已經發育完成,準備孵化的蟋蟀若蟲,也可以完整地從外面清楚觀察。
蟋蟀的若蟲(幼期)跟成蟲,除了翅膀的有無,其他外觀都沒有太大的差異。雖然蟋蟀若蟲並沒有翅膀,但是也可以輕易的區分性別,因為雄蟲尾部只會有兩根尾毛,但雌蟲除了尾毛,中間還有一個未來會發育成產卵管的構造。
蟋蟀是「鳴蟲」,既然要發出聲音,自然也需要一個接收聲音的構造囉!蟋蟀的耳朵不是長在頭上,而是長在前腳上。這個小小白白的膜,受到音波的刺激,就可以讓蟋蟀產生聽覺。
鍬形蟲
夜晚通常有趨光性。鍬形蟲最著名的就是牠的大顎,雄蟲發達的大顎用來打架,雌蟲大顎短小用來啃咬木頭。雄蟲除了自衛之外,僅會與同種雄蟲打鬥,目的在爭奪配偶。雌蟲就較神經質,較具攻擊性,但是因為殺傷力不強,所以經常裝死逃生。雌蟲會啃枯木樹皮,將卵產於其中,幼蟲便以枯木為食;成蟲後才鑽出枯木外,以樹汁、水果為食。
鍬形蟲依照幼期營養攝取不同,成蟲大小也有不同。營養好的,體型大;營養不良者,體型小。大型雄蟲雖然殺傷力較強,但是較穩重,不愛咬人,通常點到為止,咬一下馬上放開,警告意味為主。小型個體則較神經質,容易發怒,也較常亂咬人。
鍬形蟲的成蟲,雄蟲具有強壯的大顎,用來打架及防禦。雄鍬形蟲打架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爭奪配偶。雌蟲並不打架,因此大顎並沒有雄蟲發達,但是因為雌蟲的大顎粗短,啃咬木頭比較有力。
鍬形蟲的卵通常是藏在朽木中的,因此即使剛羽化的柔弱幼蟲,也不怕被天敵攻擊。鍬形蟲孵化時,會把卵殼撐破,從中扭出,就像把一層圓球狀的膜脫掉。剛孵化的幼蟲,因為還沒吃過任何東西,全身都是雪白透明的。
鍬形蟲的幼蟲其分為三齡。三齡的老熟幼蟲身體會比成蟲還大,而且從透明的表皮,可以看到牠全身裝滿了啃食進肚的食物。另外,三齡幼蟲也可以輕易判別雌雄,因為雌性的幼蟲肚子有一顆黃色的圓球,是未來發育成卵巢的構造。
鍬形蟲的卵,一般是產在朽木中。雌成蟲會在木皮咬破一個洞,然後把卵產進去。幼蟲孵化以後,就在木頭鑽食,一直到化蛹都在木頭中度過。鍬形蟲的卵小小圓圓白白,約半公分大,大約半個月就會孵化成幼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