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視新聞裡的公民行動,時常只有呼喊、暴力,不過,難道這些就是公民行動的全貌嗎?
不是的。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以他們的攝影鏡頭,為公民團體記錄下流汗力爭的每一個片段。
撰文╱呂增娣 攝影╱楊志雄.官廷霖.羅立
在各個公民行動的現場,在各大主流媒體之外,也能見到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的記者。(攝影╱官廷霖)
一場勞工反失業大遊行的記者會現場,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以下簡稱「公民行動資料庫」)的攝製小組記者楊鵑如,手拿DV攝影機不時被推來擠去,站在一群體格剽悍的攝影大哥旁,身形顯得更加瘦小,她不僅得穩住手裡的機器,還得找到最佳的拍攝角度,楊鵑如卻不畏每次採訪時必須面對的推擠衝突,堅守工作崗位,認真地錄下眼前看見的每一幕。她不斷地告訴自己:「要完整地記錄下這場公民行動的過程,要讓事件完整地被看見、公民訴求能夠被瞭解,這是身為公民記者的責任。」
場景轉至和平東路上公民行動資料庫的小辦公室裡。攝製小組的其他組員,熱切地與計畫主持人管中祥進行攝後討論,剪接室裡Metadata小組的成員,專注地處理影片、製作編碼等後製工作。這裡沒有先進的機器設備,沒有聲音甜美的美女主播,有的只是一群想把公民運動真實記錄下來,幫助社運團體完成每一次行動過程的工作同仁。公民行動資料庫的計畫主持人管中祥說:「因為想做的太多,所以得在有限的人力、資源下,想辦法運用得更有效率。」儘管人事十分精簡,工作更是刻苦,組員們卻靠著一股熱血和衝勁支持他們繼續走下去。
一卷錄影帶的震撼
問起計畫主持人管中祥為何投身公民行動紀錄的行列,他回憶到:「那得從我高中畢業的那一年說起。」由於對聯考成績不滿意,他決心參加高四重考班,家住高雄的他還特別北上參加補習課程。他說:「記得當時有一場農民抗議遊行,因為需要通勤遊行造成的交通不便,讓我十分不解,我看著電視上的警民衝突場面,只覺得這些農民怎麼這麼暴力不講理呢?」
然而,事件發生的隔兩天,管中祥在K書中心埋頭苦讀時,一位補習班的好友拿了一卷帶子要他看,原來正是前兩天的遊行活動的畫面,然而,其中的內容卻和電視新聞裡滿是暴民、棍棒、破壞和諧的故事情節有著極大的差異。管中祥說:「那時真的很震撼,我發現原來警民之間的衝突完全不是電視上單一角度單一因素,電視新聞的報導實在太過片面也太偏頗了!」這次的事件在管中祥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引起他對公民運動的好奇心、對主流媒體報導角度的懷疑,加上後來選擇了新聞傳播科系就讀,對於媒體觀察和公民運動也日漸投入更多心力。
主流媒體之外的另一種聲音
有鑒於多數主流電子媒體中,幾乎看不到公民運動的客觀真相,像是拒絕樂生療養院拆遷的「青年樂生聯盟」,或是要求就地居住的都市原住民如三鶯部落、溪州部落溪州部落、小碧潭……等,這些由民眾自主組成的團體,其主要訴求在主流媒體的新聞報導中,多以暴力、煽情畫面斷章取義,短短帶過。一直投身於臺灣媒體觀察教育的管中祥,得知國科會數位典藏計畫在徵選推廣案時,便著手公民行動資料庫的規畫,希望藉此為公民運動訴求作較完整的記錄、保存與傳佈,以及公民影音的培力,同時提供研究由下而上的多觀照角度,更希望能藉此彌補主流媒體傾斜的現況。
在通過徵選後,公民行動資料庫正式啟動。首先進行「舊典藏」,也就是將舊資料重整建檔,像是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所舉辦的農業講座,以及高雄旗津港舢板船拆船等事件,當時公民團體便已拍攝記錄,管中祥及其團隊成員,取得這些當時拍攝的畫面,進行剪接編輯,進一步將資料數位化,上傳至公民行動資料庫中,進而公共化。
除了關注舊的影音資料,也要對現下發生的公民行動進行拍攝,甚至規畫製作特輯專題,幫助民眾更深入瞭解這些活動的訴求。這部分的工作最為辛苦、也最具挑戰性,管中祥解釋到:「正因為希望『公民行動資料庫』不只是資料庫,也能為臺灣公民社會的各種能動性留下紀錄,讓臺灣公民社會的多元聲音被聽到。換句話說,就是要讓『公民行動資料庫』具有『資料庫』與『另類媒體』的雙重特質。」
然而,在主流媒體偏愛聳動煽腥畫面的環境中,要成為有影響力的另類媒體談何容易;這樣的理想,在實行的初期,不僅管中祥做的辛苦,組員們也吃盡苦頭。
公民記者甘苦談
計畫開鑼,馬上就需要好手上陣,但是有經驗的記者對於公民運動現場、收音、錄影興趣缺缺,管中祥乾脆從對影音紀錄有興趣的學生中徵選。公民記者除了需具備基本的攝錄技能,也要對於許多社會議題有較高的興趣,所以首批攝製小組的記者幾乎都是研究所的學生,或者是甫畢業的社會新鮮人。因為這些新手公民記者少了實地採錄經驗,管中祥得先請專業的攝影、採訪、剪輯等領域的講師幫大家上課,習得了這些技能,大夥兒才陸續扛機上陣。
正所謂「初生之犢不畏虎」,這些年輕記者們出現在各類型的公民運動場所,不管是受到警方阻擋拍攝,還是遭到社運人員質疑而拒絕受訪,甚至被主流媒體打壓,他們手上的攝影機卻不輕易放下。攝製組的楊鵑如便敘述到:「可能是我看起來就是菜鳥,所以常遇到的情況就是被電視台的攝影大哥請到旁邊,也就是要我閃邊啦!不過,我每次還是會擠啊、鑽的,就是要找到位置拍。」而這還只是資料庫公民記者遇到最小的問題之一,楊鵑如笑著說:「其他人也有即使拿出記者證還被警察直接喝阻不准拍,或者被擋在記者會門外的呢!」
縱使如此,大夥兒仍抱著堅持下去的熱誠,持續至各事件現場進行拍攝。久而久之,這些原本的菜鳥記者,也成了相關活動中的熟面孔,再加上忠實客觀地記錄事件現場的呈現方式,贏得了公民團體的信任。於是,原有的困擾與阻礙也才稍稍減少,也陸續有一些從事社運工作採訪的朋友加入了資料庫拍攝的行列。
除了新事件的紀錄,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也幫忙各公民團體剪輯整理舊資料。(攝影╱楊志雄)
公民團體的肯定
能夠找到這些認真負責又有熱誠的夥伴,管中祥很開心、覺得很幸運。他表示,其實很多沒有公民運動經驗的年輕人,在加入攝製小組實地採訪後,對公民運動也會有比較多面向的認識,可以比較客觀地來看待這些運動,而不會只以主流媒體短短幾分鐘甚至幾秒鐘的畫面,而誤解了各種公民運動的訴求。
知性上收穫豐富,工作夥伴們在感受上也往往經歷波濤洶湧的過程。管中祥笑中帶著點安慰地敘述一段經驗,他記得三鶯部落被迫遷村時,有天獨立樂團前去為居民打氣,管中祥派了熱衷於音樂創作的趙中慧和林倩去拍攝。
林倩訪問一位部落的媽媽對於被迫遷村的想法,趙中慧負責拍攝畫面。鏡頭前的部落媽媽談著這個自己從小生長的地方,被迫離開後對未來的茫然、無所適從的心情;當天活動後,在團隊辦公室,看攝錄影音成品的夥伴們發現,畫面影像外竟有著啜泣聲,且聲音愈來愈大,連帶著鏡頭也開始微微晃動。管中祥說:「當時大夥兒非常疑惑,因為畫面中受訪的部落媽媽並沒有落淚,負責採訪的林倩也不見有淚,搞了半天,居然是負責拍攝的趙中慧,在鏡頭的後方哭得泣不成聲。」身為記者,過於投入事件似乎有失專業,不過卻也展現了年輕人感性熱情的一面,作為一個教育者,管中祥覺得這樣的過程也讓不少學子懂得社會裡的各種人的生命經驗,非常真實、震撼力強。
負責公民行動資料庫行政事務的專案助理李怡慧表示,多虧了攝製小組們不辭辛勞,讓許多公民運動團體看見資料庫的用心,所以漸漸地有許多團體甚至會主動發活動訊息,邀請攝製小組的公民記者去採訪拍攝,部分公民團體因為自行拍攝的效果不佳,回頭請資料庫提供畫面,這也不在少數,像是臺灣人權促進會、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南洋臺灣姐妹會、天主教敬仁中心、大大樹音樂圖像、移民移住人權修法聯盟、收復街道聯盟、婦女新知基金會等等,都曾向公民行動資料庫調過母帶,作為活動紀錄以及社會教育、勞動教育的材料。
此外,電影拍攝及音樂製播上,也有團體找資料庫借調一些影片片段,李怡慧特別舉例:「紀錄片導演陳文彬日前拍攝《泰雅千年》時,便運用了資料庫在溪州部落拍攝的片段於該片中;又獨立樂團如「薄荷葉」以及「農村武裝青年」在音樂現場表演時,也曾以資料庫的影像當做背景設計,讓影片意象與音樂相結合。」另外,公共電視的PEOPO公民新聞平台時常挑選資料庫的新聞,放進他們每週製作的公民新聞報。
李怡慧特別指出,「由於資料庫中所有影像資料原則上都可以免費使用,也因此在記者採訪拍攝時,管老師訂出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項,以保障被攝者的權益。」像是盡量不拍攝臉部特寫,再者,除了該事件的公民團體需調母帶之外,嚴禁母帶外流。外界需要下載或借用影像時,舉凡牽涉個人肖像的影像,除了資料庫同意使用外,也需要肖像當事人同意才行;若用於商業用途,資料庫也會視情商業性質考量可否提供。之所以如此謹慎,為的都是保障被攝者的隱私與權益。
變身社區記者 為自家盡一份心
培力工作坊也是資料庫的計畫重點。公民行動資料庫針對公民行動團體及社區民眾進行影音技術培訓,希望自主拍攝並製作影音紀錄,而教學課程內容也以錄音、錄影方式紀錄下來,以作為民眾學習相關影音攝錄製技能的教案。
以高雄的小型影音工作坊為例,就是與地球公民協會、臺灣社會民主工作室共同舉辦的小型教育工作坊。課程內容是由管中祥與學員談論另類媒體在臺灣的發展、並邀請公共電視台所屬的PEOPO公民新聞平台工作人員教授影片拍攝上傳技巧。另外,也與臺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以及PEOPO共同合作,在板橋社區大學開設「搞懂媒體:做個獨立特派員」的媒體識讀與影像製作的課程。這些設計除了要為民眾提供更多瞭解媒體、培養媒體識讀的能力外,更希望民眾能起而行、成為一名獨立的公民記者,記錄社會各階層各角落需要被聽見被看見的事件與現象。
累積了多次舉辦課程的經驗,工作坊也陸續舉辦學員影像成果展。學員中不乏結業後身體力行,當起社區公民記者,主動發現並記錄下社區內需要改善的問題。像是一位學員將社區大樓電梯設計不良的問題拍攝記錄下來;管中祥十分滿意地在結業成果發表會上,播放了該學員的作品,他說:「正因為學員的自覺,將此問題上傳至公民影音資料庫後,也一併提交管委會處理,終於讓社區居民開始正視這項問題,進行尋求解決的方式。」
這只是培力工作坊眾多成功例子之一,未來,管中祥其及團隊除了繼續舊影音的重整與數位化、新事件的拍攝錄製,也將持續培力工作,讓更多民眾瞭解公民行動的理念,甚至培養更多的公民記者。透過資料庫團隊的種種努力,希望未來能讓公民運動的聲音與訴求,讓一般民眾聽見、看見。
人物特寫:
公民行動紀錄的幕後推手 管中祥
高四重考班時,一卷公民行動錄影帶牽起了管中祥與公民運動的緣分,更對他產生極大的衝擊與改變,一是讓他對媒體片面式報導產生質疑,二是激起他探究社會運動背後真相的動力。從事學術研究之外,他還曾擔任綠色和平電台「Watch Media」,以及教育廣播電台「媒體觀察站」等節目的主持人;博士班畢業後他積極從事傳播教育的工作,除了與其它學者一同推動媒體識讀的課程,也開始加入各種社會運動的研究與探討。管中祥說:「公民行動應該是國家進行的動力,可以促成議題被發現,提供社會作為討論辯論,進而改變社會現況促進國家進步才對。他期望藉由『公民行動資料庫』能將糾正臺灣已經扭曲的媒體生態,以及對公民行動團體的發聲有所助益與貢獻。」
要讓真相說話的公民記者 楊鵑如
去年甫從世新大學畢業的楊鵑如,本來是經管中祥老師號召下進入公民行動資料庫,成為Metadata的小組成員,從事剪輯、編碼等後製工作,但在整理一段段影片的同時,心底卻不時為這些社會團體所遭受到的困境而感傷,總覺得自己除了坐在剪輯室裡,似乎還能以更積極的方式為他們多做點什麼,於是向管老師提出了調職的意願,於是,楊鵑如從靜態的後製中心轉戰充滿挑戰性的攝製小組。
擔任公民記者一年多的時間,楊鵑如歷經各種狀況,從拒絕採訪到主流媒體老大哥的排擠,得面對不同的衝突場面,她卻始終不曾畏懼。對她而言,這是一份使命感,因為惟有完整地紀錄下行動的過程以及事件的真相,才能讓大眾明白每一場公民運動的訴求,也才不因為淪為部分媒體炒作的對象而讓行動失焦。
團隊簡介: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公民行動資料庫」在國科會的數位典藏計畫的補助下,於2007年成立,現已進入第二階段年度的計畫內容。「公民行動資料庫」主要由計畫主持人、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助理教授管中祥所領軍,旗下共有負責行政事務的專任助理,擔任公民行動現場記錄的攝製小組,以及從事舊典藏與新典藏後製編碼的Metadata小組。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的夥伴們。(攝影╱楊志雄)
公民行動資料庫共有三大目標,分別為「舊典藏」,也就是將過往的事件紀錄影片,一一整理編碼記錄保存;再則是「新典藏」,以獨立媒體的角度將現在的公民運動以影像記錄下來,同樣經過剪輯編碼上傳至資料庫網站,以供社會大眾觀看瞭解。最後一項,則是針對媒體教育的部份,為「培力工作坊」,針對公民行動團體及社區民眾進行影音培訓,期能自主拍攝並製作影音紀錄,並舉辦各類型的公民行動紀錄研討會,邀請國內外媒體改革團體以及獨立媒體工作者參與座談,交換經驗,使資料庫使用與建制發揮更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