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何儀琳 圖片提供╱台灣棒球維基館
從紅葉少棒到王建民,臺灣的棒球運動始終充滿活力與熱情,明星球員締造歷史,廣大球迷創造活力。
藉由數位科技的進步及網路平台的開放,百年來的臺灣棒球發展史,將藉由你我的記憶拼湊,塑造出完整的樣貌。
對於臺灣棒球稍有涉獵的人都知道,紅葉少棒隊曾經為臺灣奪下世界冠軍,造成臺灣街頭巷尾的看棒球熱潮。而在近幾年,從亞運、奧運到世界棒球比賽,棒球隊始終是臺灣人的驕傲,但對於臺灣棒球發展的起源及歷史,卻鮮少有人追溯。
自臺灣第一支棒球隊伍──臺灣總督府中學校棒球隊(建國中學前身)於1906年創建至今,臺灣的棒球史已經發展了一百多年。然而,報紙期刊對於棒球的紀錄,都僅止於以日或月記載的報導,沒有聯貫性,更別說文獻、紀錄及珍貴紀念文物等,散落於全臺各隊各地,缺乏全面而完整的保存。
棒球熱潮下誕生的典藏計畫
2003年,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館學系副教授林信成(現為系主任)正著手建置數位圖書館的計畫,卻苦於找不到適合的主題。當時,正是亞錦賽於日本札幌開打之際,中華代表隊獲得亞軍,並取得進軍2004年雅典奧運的資格,一時之間棒球幾乎成為臺灣的全民運動。就在此時,林信成因緣際會接觸到《台灣棒球一百年》一書,這本由謝仕淵和謝佳芬撰寫的書籍,帶給他極大的啟發。「因為它從棒球史的角度去看棒球這件事,我才知道原來臺灣棒球已經發展一百年了,我都不知道,只知道現在檯面上的人。」林信成想像著昔日的臺灣棒球是什麼樣貌,發現因為從前沒有電腦網路,當時的棒球新聞大多只存在於報章雜誌,有興趣的民眾得到圖書館場翻閱才查得到。林信成於是有了將棒球資料網路數位化的念頭。
不過,要如何蒐集並整理與棒球相關的史料呢?林信成所指導的一名研究生孫正宜,任職於聯合報,林信成因而想到可以結合報社歷史資料庫,挑出棒球主題的系列報導,作為參考資料。
在林信成向國科會提交了「台灣棒球運動珍貴新聞檔案數位資料館之建置」研究計畫案後,研究小組自2004年起開發臺灣棒球新聞典藏系統,孫正宜也進入團隊擔任助理。在他的協助下,研究小組與聯合知識庫合作,將聯合報自光復以來與臺灣棒球運動相關的新聞專卷資料,進行數位化工作,放入典藏內容。
加值應用催生維基館
林信成原本的計畫,只是建置歷史新聞資料庫,單純將新聞報導、圖片等歷史資料彙整後,集結成電子書,採用網頁瀏覽的方式讓讀者容易閱讀。
不過,當研究計畫進行到第二年時,林信成發現,在傳統的典藏方式之下,當讀者想要了解某一棒球事件時,必須自己從許多新聞資料中拼湊,但相關資料繁多且分布於各個來源,使用上相當不便。於是,研究小組開始思考將資訊加值應用的方式,好讓棒球新聞資料庫能更廣為利用,而當他們接觸到維基(wiki)平台之後,發現了讓全民參與的可能性。
林信成說,臺灣的棒球史和臺灣的近代史其實息息相關。日本殖民時代透過棒球運動來教化臺灣人民;光復之後,臺灣成棒隊雖因政治因素而無法參加世界比賽,但棒球小將在威廉波特少棒賽跟跟美、日爭冠軍,為全民塑造了民族榮譽感。「當時為了看比賽,大家挑燈熬夜,萬人空巷的景況,令我印象深刻。」林信成雖然後來對棒球運動沒有太過投入,卻一直記得當年那種全國上下、齊一心力為棒球小將們加油的熱烈氣氛。棒球運動對臺灣人來說,相當具有時代意義,不僅是全民的記憶,且在不同世代有著不同的記憶。這份記憶,若能透過全民書寫的方式來完成,勢必能為臺灣棒球史做最完整的紀錄。因此,林信成決定以維基寫作方式來紀錄臺灣棒球歷史發展,「台灣棒球維基館」於是建立。
這個獨立於原有研究計畫之外的系統,在草創時期,由林信成帶領5名學生進行建置。由於屬實驗性質,在沒有太多經費的情況下,林信成只能以自己的辦公用電腦當作建立維基平台所需的伺服器,讓學生建置系統、擬定寫作格式並進行測試等,經過兩週的前置作業,臺灣棒球維基館於2005年4月14日正式開放。
臺灣棒球發展已有百年歷史,但有系統的史料記述卻相當稀少。(攝影╱簡如邠)
全民書寫臺灣棒球史
然而,這個開放讓全民參與撰寫的平台,在上線之初,並沒有網友的參與,只能靠團隊成員將收集而來的歷史資料逐一鍵入。他們並沒有大肆宣傳,而是靜待網路資訊搜尋的傳遞力量,直到5月31日,才出現了第一位非團隊成員的使用者;6月18日由團隊所編撰的文章頁面突破1千頁;6月22日,開始出現非團隊使用者所編撰的頁面。此後在透過網友、熱情棒球迷等傳播之下,台灣維基棒球館的編輯頁面開始快速增加,至2009年6月9日全站頁面突破16,000頁,而8月11日點閱數則突破1億2千萬次,儼然已成為國內最熱門的棒球資料庫。
原本對於棒球運動不是十分熱中的林信成,在台灣棒球維基館中也以「台灣阿成」的身份出現,他描述自己小時候對於看棒球的印象,「每回看著少棒小國手『出國比賽』、『得冠軍』、『拿金牌』、『光榮倒轉來』,受到民族英雄式萬人空巷的夾道歡迎,小小心靈也會燃起一股棒打洋人、出口怨氣的無限快意。」雖然隨著年歲增長,林信成與棒球的距離愈來愈遠,但透過這個網站,不僅讓他的棒球知識逐漸成長,同時也看見協同創作的驚人力量,更為許多熱愛棒球、為棒球奉獻心力的人士所感動,充分感受臺灣棒球界的生命力。
社群自治展現維基協作魅力
從2005年開放至今,短短不到5年的時間,台灣棒球維基館已成為最熱門的棒球資料庫,對於這樣的成果,林信成認為是維基協作的魅力使然。「就像現在流行的部落格、網誌一樣,把人拉進來看的誘因,在於以個人的觀點去編輯,使用者同時就是設計者的特性。」採用對外開放的平台、建立具有公信力的守門員制度,並輔以創用CC公眾授權的方式,不管使用者註冊與否都能進行編輯、搜尋等動作,讓熱愛棒球的網友習慣到這裡來挖掘相關知識,也樂於上傳文字及圖片資料,「就像拼圖一樣,你一片,我一塊,大家一起拼湊出臺灣棒球的全貌。」林信成認為,這就是開放平台的優點,也是眾力所致而塑造出的成果。
當然,與其他維基平台網站相同,隨著網站流量漸大,台灣棒球維基館也免不了遇上使用者見解不同而引發筆戰,也曾遭受駭客惡意攻擊。林信成仍認為維基的本質就是在於開放平台,每個人都有權利表達自己的看法,因此應該要遵循「社群自治」精神。因此,除了一些基本頁面及爭議性較高的頁面需予以保護之外,絕大多數頁面開放所有人編輯,並由所有使用者共同討論、投票通過的管理員規章,朝向正向的社群文化發展。
林信成也發現,客觀的維基協作,雖然能提供一個公平而開放的平台,卻無法收納深度而主觀的棒球文化觀察。2006年4月,台灣棒球維基館中另闢「棒球專欄」單元,透過申請、社群成員投票通過的方式篩選專欄作者,讓執筆者在專欄中可充分表達個人觀點,不似一般頁面需受中立原則之限。此外,也串連許多棒球部落格,以收納更多棒球相關資訊,讓網站內容更多元豐富。目前館中有「鏘鏘講古」、「幻象兩千無責任評論」、「子毓貓流光歲月」、「開港講棒球」、「Tzuyi*棒球脫口秀」等共六個專欄,這些專欄作者都對於臺灣棒球有著深度觀察與熱情,如「開港講棒球」作者謝仕淵為《台灣棒球一百年》著者之一 ;「鏘鏘講古」作者林豪鏘,則是一位熱衷資訊、藝術、棒球的大學教授;「子毓貓流光歲月」作者林子毓,因參與棒球維基館協作、開闢專欄,因而被報社網羅。這些專欄作家對於棒球深度而主觀的意見,成為台灣棒球維基館中相當具特色的內容,彌補了維基協作系統全然純粹記錄、不見任何評論的遺憾之處。
台灣棒球數位典藏計畫研究小組偕同《台灣棒球一百年》作者謝仕淵訪問洪太山。
數位文物館跨越虛實
2007年2月,臺中市政府主辦「台中好棒-棒球歷史回顧特展」時,也找上了資料豐富的台灣維基棒球館協辦,站中珍貴的圖文資料於是跳脫了電腦螢幕,實體化地呈現在參觀者眼前。「這個虛擬平台不但能將館藏數位化,也可以將數位館藏予以實體化,虛實之間的界限將變得模糊。」林信成認為,這種改變使得文物史料的蒐集能轉化成為另一種形式,同時出現另一種價值。
令所有棒球迷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臺灣並沒有任何一座國家級的棒球博物館,所有的棒球史料、文物都散落在各處。台灣棒球維基館除了接受民間個人收藏的捐贈之外,也在謝仕淵的牽線下,與台灣棒球協會合作,由團隊成員前往拍攝珍貴文物,一一整理紀錄歷年來重要獎盃、錦旗、檔案,並予以數位化。於是,許多具歷史意義的文物,諸如1969年金龍少棒隊的第一面獎牌等,得以一一出現在棒球迷眼前。
在有形的文物之外,研究小組也致力於蒐集無形的資產。團隊成員於2006年前往高雄,專訪曾有「台灣貝比魯斯」之稱的洪太山。林信成說,「洪太山可以說是跨越台灣棒球史兩個時代的英雄」,他橫跨日據時代末期與台灣光復初期,是戰後臺灣第一代的棒球明星。洪太山中學時期就讀棒球風氣極盛的嘉義農林學校,並被選為一軍選手,畢業之後則曾任職多處公職單位,都是公司球隊的當家第四棒,並曾三度成為國家代表隊選手,赴海外參加亞錦賽。1954年第一屆亞錦賽,共有菲律賓、日本、南韓、臺灣等四個國家參賽,亦是臺灣首度參加之正式棒球國際賽,洪太山以隊長身份帶領「臺灣(Taiwan)」隊出賽,相當具有歷史意義。
能夠採訪到洪太山,林信成覺得相當幸運。讓他印象深刻的是,洪太山雖然已屆八十多高齡,依然耳聰目明,而且對於昔日比賽的各種文物,都細心收藏。洪太山將自己的比賽經驗一一仔細記錄,包括出國比賽的日程表、每張照片的拍攝時間及地點,不但精確翔實,在訪談過程中他侃侃而談,珍貴史料信手拈來,猶如昨日歷歷在現。同時,他也提供了許多日治時期、光復初期的歷史照片、絕版的《棒球界》第一期、第二期與中韓親善野球大會大會手冊等文物,都十分珍貴。這些完整的記憶與史料,也藉著台灣棒球維基以數位資料保存、呈現在所有人眼前。
紅葉少棒使用過的棒球,外型皆已破損,可見當時球隊的克難。
相信臺灣棒球的活力
目前台灣棒球維基館包含了「編輯頁面」、「棒球新聞」、「棒球專欄」、「棒球影像」及「棒球文物」等單元。「編輯頁面」以維基協作方式呈現;「棒球新聞」則由有興趣的使用者以撰稿記者身份,綜合整理、改寫近期棒球相關新聞;「棒球影像」陳列包括聯合報新聞資料庫及網友提供的棒壇人事物相關照片;「棒球文物」則藉由棒協、媒體、聯盟、學校、企業、球隊、教練、球員、球評或球迷……等的協助,徵集相關棒球文物影像或各類老照片並予以數位化。此外,目前更有製作3D數位文物館的計畫,在實體文物館尚未出現之前,數位化的文物資料將得以率先呈現。
對於台灣棒球維基館的未來,林信成認為還需要多方思考。以現在的使用者數量與編輯頁面的質與量來說,已經具有相當的規模,由團隊成員開始的維基協作計畫,原本就是想要拋磚引玉,吸引更多資源投入。但日後網站的維運,需要更多心力與資源,絕非目前形式可以負荷。林信成指出,目前台灣棒球維基館的流量,已佔用了淡江大學三分之一的網路資源,民國100年國科會數位典藏計畫告一段落後,台灣棒球維基館該如何持續下去,是目前亟待討論的議題。
維基是集合眾人之力所成就的珍貴資產,在這個平台上人人都有發聲的權利,台灣維基棒球館可以說是眾人對於臺灣棒球的集體記憶,透過客觀而公開接受審閱的記述,將能為臺灣棒球運動的發展做更完整、更全面的紀錄,在這群研究小組的帶頭之下,眾人開始集結力量以協助記錄臺灣棒球發展記錄,研究小組也發揮專業精神,與棒壇耆老、棒協、各隊球團、棒球文物收藏者等多方接觸,持續挖掘一般球迷較難觸碰到的部分。
人物特寫:
不打不相識 幻象兩千
網友「幻象兩千」投入台灣棒球維基館的經過,可說是「不打不相識」。「幻象兩千」是不折不扣的棒球迷,現在也是三級棒球的裁判。他平日就習慣透過網路搜尋臺灣棒球相關訊息,剛開始發現台灣棒球維基館時,還以為這是台灣棒球協會相關單位所製作的網站,因此對網站中的缺失或錯誤,毫不留情地大力抨擊。但在了解台灣棒球維基館的成立動機後,「幻象兩千」也利用維基平台表達自己對棒球的熱愛,貢獻其豐富的棒球知識,於是轉而成為產量最大的編輯者,現為資深編輯兼管理員。
團隊簡介:
台灣棒球維基館
以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館學系數位典藏研究小組成員為主,由林信成教授帶領研究助理及研究所學生進行網站維運與推廣,小組成員陸續有孫正宜、游忠諺、陳瑩潔、陳彥宇、官欣瑩、李婉羽、陳俊佑、林瑜嫻、詹凱博、黃文彥、洪銘禪及康珮熏等。從一部老舊的電腦主機開始,除了台灣棒球維基館之外,同時進行台灣棒球運動珍貴新聞檔案數位資料館、台灣棒球數位文物館等計畫,有計畫地將灣早期的棒球史做更深入的探索及呈現。
台灣棒球維基館團隊合影。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