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鐘乳石」?

「鐘乳石」泛指石灰岩地形(又稱喀斯特地形)區域,洞穴中所形成的石鐘乳、石筍、石簾、石柱等等不同樣貌之碳酸鈣(CaCO3)沉澱物整體稱呼。另一種說法指出,從石灰岩洞穴往下增長的方解石稱為「鐘乳石」,由地底往上生長命名為「石筍」,經過長時間後由鐘乳石與石筍相接者則為「石柱」。鐘乳石屬於沉積岩,生長速度隨著地區不同而異,平均每十年增厚一公釐左右,相當緩慢,因此更顯珍貴。

石灰岩洞穴的成因,源自於含有碳酸鹽質的地下水,當滲入洞穴時,如受到溫度及壓力變化的影響,使水分蒸發或二氧化碳逸去,水中的碳酸鈣會漸漸飽和而析出。主要生成地區分布在氣候溫暖潮濕的石灰岩層,例如:中國廣西、雲南與貴州,斯洛維尼亞的波斯托那鐘乳石洞(Postojna Cave),以及美國卡爾斯貝洞窟國家公園(Carlsbad Caverns National Park)等。

鐘乳石岩石標本

鐘乳石岩石標本。(圖片來源: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


臺灣的石灰岩地形

臺灣桃園、新竹、花東、嘉南、高雄、恆春半島琉球嶼等區域,也可以發現石灰岩地形的蹤跡。高雄、恆春半島一帶,便保留不少鐘乳石洞穴景觀,例如位處高雄市的壽山、大小岡山就可以觀察到多處的天然石灰岩洞穴。洞穴裡造型各異的鐘乳石,令人聯想到關公土地公等神祇;因多變的鐘乳石而形成寬窄不一的通道,當人置身其中時,常有探險尋寶的感受。墾丁國家公園內的石筍寶穴、仙洞、銀龍洞等景觀,已開放民眾遊覽參觀多年,成為當地著名的觀光景點。

石灰岩洞

恆春地區石灰岩洞舊貌。六角兵吉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出版,《高雄州恆春油田調查報告》,昭和9年(1934)。


墾丁國家公園石灰岩景觀

來到墾丁地區,品味美食、享受水上活動和音樂祭以外,許多人會選擇到國家公園一趟,體會當地特有的自然景觀。墾丁國家公園屬於熱帶性氣候,年均溫二十三度,年降雨量約二千二百毫米,為我國成立的第一座國家公園。海陸交界、侵蝕地貌的景觀豐富,包含高位珊瑚礁海蝕崖、石灰岩地形等。其範圍含括恆春半島貓鼻頭、南灣、墾丁森林遊樂區、鵝鑾鼻地區和鄰近一公里內的海域,行政院於一九八二年九月公告,一九八四年一月設立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成立的宗旨在提供自然保育、遊憩育樂及科學研究功能。葉俊麟先生所創作的歌曲《墾丁熱帶風》中,便提及墾丁的鐘乳石風貌,以及遊客們探訪的情景。

恆春半島海岸常見表面千變萬化的珊瑚礁石灰岩,因來自不同形狀的珊瑚骨骼,經溶蝕作用而形成圓桶狀洞穴、溶蝕溝等姿態多變的喀斯特地形。此外,當地的社頂公園也有十餘處石灰岩洞,可以觀賞鐘乳石、石筍、石柱。然而開放觀光後,不免有環境遭受人為設施破壞的疑慮,以及觀光客過多是否對脆弱的地質景觀造成影響等問題出現,故在保育和開放參觀兩者間取得平衡,仍然是未來的一大考驗。

鐘乳石岩石標本

墾丁森林公園遊樂區「仙洞」內鐘乳石洞一景,攝於2011年8月。


參考資料:

六角兵吉、牧山鶴彥(昭和9[1934])。高雄州恆春油田調查報告。出版地不詳:臺灣總督府殖產局。

郭忠昇(民97)。墾丁地區消費空間之形塑過程與轉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鍾廣吉(民97)。台灣的石灰岩。臺北縣:遠足文化。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延伸閱讀:

CCC8:南國歐帕茲[上]

CCC9:南國歐帕茲[中]

CCC9:南國歐帕茲[下]

臺灣首次正式考古發掘——墾丁寮遺址

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科學數位典藏計畫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自然與人文數位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