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海邊、細細綿密的沙灘上,您會留神腳底下五色七彩、充滿大自然巧藝的貝殼嗎?除了欣賞與食用外,貝殼對於許多社會文化來說,還是衡量價值的貨幣呢!

中研院史語所藏:泰雅族珠衣

泰雅族珠衣

泰雅族,是台灣原住民眾族群中,分布最廣的一族。從中臺灣的深山、到宜蘭的海濱,都有泰雅族的蹤跡。而在傳統泰雅文化中,運用來自海濱的貝殼,細細琢磨、精心串製的貝殼珠衣,不只是交易時所依賴的貨幣,更是種富有文化意涵的盛裝。

根據日本人類學家,在20世紀初所進行的田野調查工作報告,我們知道對於泰雅族來說,這種珠衣被喚作「Lukus?Kaxa'」。泰雅族人會在貝殼磨成的白色小顆粒的中間穿孔,再把他們用麻線連成三寸至五寸長之後,把這些珠串縫在泰雅族傳統織布衣上面,就完成了一件珠衣。但是對大部分的泰雅族部落來說,貝殼珠畢竟仍是來自遠方的舶來品,要取得貝殼珠,一定得要透過交換與貿易。而最受外人珍視的泰雅貨品,不外乎是台灣山區的各種山產、野味、漢方藥材。要取得這些備受漢人喜愛的獸皮、鹿茸、穿山甲,你一定得要是位強壯而機智的獵人,才能夠在險峻山林中得到大自然的恩賜,並且在這個跨文化的貿易體系中累積財富,賺得足夠的貝殼珠。也因此,一件珠衣背後所代表的價值,也就不言而喻。

無論在台大、中研院,都有泰雅族珠衣的典藏。根據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的描述,一件現藏於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的珠衣,原本是宜蘭南澳泰雅族碧侯社第四代頭目Ichi-nokan所有...「貝珠衣是泰雅族最貴重的禮服,唯有頭目或具有高超功績的勇士才能穿著,全件重量甚重,一般很少作為日常的服飾,反而逐漸轉變成具有貨幣的功能,作為換取物品或作為聘禮用。」而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歷史文物陳列館,也同樣展示了一件於1920年代採集,保存狀況良好的泰雅族珠衣。看著這些珠衣,我確實很難想像,當我穿著這麼一件貴、重、珠串又會搖來搖去的衣服時,心中會是什麼樣的感覺。但是至少對泰雅族先民們來說,這樣一件美觀華麗的衣裳,不折不扣地是個人成就的象徵,就好像當代成功人士非得戴著勞力士一樣吧...。

除了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與國立台灣大學之外,歷史語言研究所由於早年亦投入民族學研究,因此也有台灣原住民族物質文化典藏。圖為1928年由林惠祥所採集之泰雅族珠衣,現展於中研院歷史文物陳列館台灣史料區。

有時你不得不佩服日本人類學家的用心,在他們的調查工作中,還記下了珠衣除了衣裝以外,作為交易媒介時的種種細節。依照當時人類學者的觀察,一件珠衣大概可以等同於八圓到十二圓日幣,當時公務員本俸也才幾十日圓,可以說是一大筆錢了。其他物品用珠衣買賣時的價格,也同樣是日本人類學家感興趣的重點。一挺五連發先進毛瑟槍值四件珠衣,較大的豬也值兩件珠衣,有時還更貴。強壯敏捷的獵犬,也常常可以價值兩件珠衣。

在日本國家機關深入台灣山林之前,泰雅族並沒有強而有力的政府與符合現代定義的法律制度,而是以Gaga慣習來維持社會秩序。如果發生不正常男女關係、傷人之類的事件,那麼往往是以珠衣作為賠償的標準。生病延請巫醫診治,除了以實際的食糧、野味作為報酬之外,珠衣也同樣可以作為償付的工具。

從海邊撿來的貝殼珠,經過巧手加工之後搖身一變,不只成為細膩美觀的服飾,更成為泰雅族「尚武」、「勤奮」等傳統價值觀的具體象徵。雖然令人感嘆的是,泰雅族珠衣工藝與價值體系,在長達百年的殖民過程中,已經被外來政權摧折殆盡。但是透過中研院等博物館機構的典藏,無論您是不是泰雅族人,都能夠由這些珠衣當中,依稀感受到來自海洋的貝殼,與山林守護者的美麗邂逅。


如何欣賞中研院典藏泰雅族珠衣:

  • 1.您可以進入中研院民族所數位典藏網站
  • 2.在「民族所博物館文物」中,鍵入「珠衣」搜尋,即可欣賞民族所博物館典藏珠衣。
  • 3.您亦可在中央研究院數位典藏資源網之「藏品檢索」,鍵入「珠衣」搜尋,即可欣賞中研院典藏之台灣原住民珠衣。
  • 4.您也可以親自造訪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欣賞1928年由林惠祥氏所採集的泰雅族珠衣。

  • 參考資料:

  • 1. 宮原敦(1936年 3月28日)。[標本名稱:無袖貝珠衣]。《數位典藏聯合目錄》。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URN=2153516(2009/09/23瀏覽)。
  • 2.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 第一卷, 泰雅族 /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 ; 中央?究院民族學?究所編譯 ; 黃智慧執行主編 第82-87頁,第208-209頁。。
  • 3.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典藏之台灣原住民珠衣,http://www.ihp.sinica.edu.tw/~museum/tw/artifacts_detail.php?dc_id=76&class_plan=131 (2009/09/23瀏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