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觀臺灣鐵路的發展史,從晚清劉銘傳鋪設基隆至新竹的鐵路,歷經日治時期縱貫鐵路的建設、民國六○年代鐵路電氣化,到今日的高速鐵路,每條軌道的延伸都是一項艱鉅任務的達成。
日治時期的鐵路事業,最重大的發展就是改善舊有鐵路、興築縱貫鐵路以及擴張其他路線。在寫下這頁歷史的人物裡,奉命來臺的日籍鐵道技師付出了眾多的技術及心血。小山保政在日治初期致力於鐵路修築及復線工程,同時也要克服臨時鐵路隊隊員染上地方性流行病的窘境。長谷川謹介接下「臨時臺灣鐵道敷設部」技師長一職,修正了初期調查過的路線,在奉行「速成延長主義」-節省經費、加速建設之下,讓縱貫鐵路得以在一九○八年全線通車。而在一九一一年拔擢為九曲堂派出所主任的飯田豐二,負責設計與監造跨越下淡水溪(今高屏溪)的下淡水溪鐵橋(今高屏溪舊鐵橋)。雨季時的下淡水溪常常氾濫成災,飯田除了在建造期前引導水流,並搶在每次枯水期進行工程。雖然工程設施仍多次被河水沖垮,施工人員還遭受瘧疾感染,但號稱「東洋第一長橋」的鐵橋終於在一九一四年完成。可惜飯田在工作期間積勞成疾,未能目睹鐵橋完成之日。
這些人在短暫的時間裡貢獻一己之力甚至付出生命,讓綿密的鐵道得以交織在臺灣這片土地上,帶動了各項產業的發展。
當時號稱「東洋第一」的下淡水鐵橋。
(圖片來源:國立暨南國際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