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面對面的口語傳播、魚雁往返,再到電子的時代,今日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方式,已經與我們的老祖宗有了天差地遠的不同。不過,即便我們將尺度縮短在過去百年,從無線電走到facebook,仍然有許多鮮為人知的事實,藏在一卷卷歷史檔案中。

十九、二十世紀之交,有線電路已經把世界各大都市串聯成一個緊密的資訊網絡。但是在科學家的不倦研究下,無線電徹底改變當時人類的通訊方式,以往砍斷電報線、電線桿,就能阻斷對外聯繫的時代,就這樣被空氣中的電磁波給克服。

對於當年的中國,無線電很明顯還是相當新奇的玩意,多半以軍事外交、國際貿易等「洋務」用途為主。光緒23年(1897年)在德國柏林招開的無線電會議,清朝政府還以「中國現無通此電學之人」,而婉拒派員參加。不過,到了1920年代,當時的中國對於無線電的認識,已經比二十年前有了長足進步。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的檔案中,我們發現當時北洋政府對於洋人在華使用無線電,抱持著相當戒慎的態度,深怕外國人運用這種高深莫測的科技危害國家安全。在當時外交部公文中,經常可見中外對於無線電台在中國境內設置的種種折衝。1922年,北京美國學校準備在校內設置無線電台,就得不厭其煩地行文告知中國政府,該電台純為研究學術用途。

美館(1922-11):1922年北京美國學校為準備在校內設置無線電台,特行文告知中國政府該電台用途

1922年北京美國學校為準備在校內設置無線電台特行文告知中國政府該電台用途。

引用資訊:美館(民國11年11月)。[件名:據北京美國學校校長呈稱擬在校內設小無線電機專為研究學術之用請行知該管機關允准由]。《數位典藏聯合目錄》。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dacs5/System/Exhibition/Detail.jsp?OID=583770(2011/03/23瀏覽)。

經歷數十年的光陰,無線電在人們的生活中,也逐漸佔有更重要的地位。而政府與社會看待無線電的方式,也開始有了改變。在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的典藏檔案,我們就觀察到省議會質詢中,提到希望政府於各地廣設無線電,以增加救災效率。當時正是八七水災甫平息,記憶傷口仍在隱隱作痛的時候,也難怪議員諸公會如此嚴肅地向政府提出建言。

台灣省議會(1959-12-31):省議會質詢中,提到希望政府於各地廣設無線電,以增加救災效率。

省議會質詢中,提到希望政府於各地廣設無線電,以增加救災效率。

引用資訊:台灣省議會(1959-12-31)。[臺灣省議會第一屆第二次大會議員林蔡素女提案,請政府應擇主要地區,設置無線電訊,俾免緊急事件發生失去聯繫案,送請省政府轉請中央採納。]。《數位典藏聯合目錄》。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dacs5/System/Exhibition/Detail.jsp?OID=1534045(2011/03/23瀏覽)。

基於國家與交通安全的理由,民間使用無線電的管制一直存在。警備總司令部等情治單位的重要業務之一,就是查緝民間無線電通訊,也曾經有民眾被移送法辦後判刑入監的案例。但是在戒嚴年代,使用無線電還是有其趣味存在,畢竟這是人們少數幾種能夠跨越時空藩籬和遠地通聯,或是可以自由發表言論的管道。根據一位無線電玩家的回憶,當時臺灣的業餘無線電使用者,還建立起深刻的情誼,有人在高速公路開車開到水箱沒水,只要用無線電一呼,還會有素未謀面的香腸族自動送水…。

到了今天,網路已經取代1990年代無線電的位置,也很少有年輕人願意花大錢添購一台昂貴的無線電,在無垠的虛空中等待聲波傳來的驚喜。多半人已經習慣在電腦與手機的螢幕上,按下一個個讚、分享一張張照片,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愁。不過,在當今許多國家,Facebook倒是和老前輩無線電一般,被視為可能造成社會動盪、影響國家安全的存在,而遭受公部門的禁止。或許,這也是無線電與Facebook所共有的奇特宿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