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寫:洪素萱〈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葉榮鐘全集、文書及文庫數位資料館」之建置〉
台灣民主意識萌芽於何時?解嚴時期?美麗島事件?抑或保釣運動引燃的一連串學運風潮?
面對這個歷史填充題,其實答案還可以推得更遠,早在日據殖民時期,在風聲鶴唳的高壓統治下,卻有一群人不惜以自己的血和汗,為台灣這片土地撒下追求民主、爭取自由的種子。葉榮鐘,即是其中一位重要的歷史參與者,不過弱冠之年,即跟隨林獻堂等人,長期投身於台灣議會請願運動、台灣地方自治聯盟等民族運動的行列,並一路橫跨日據、台灣光復、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乃至戰後70年代本土運動興起等時期。既是參與者,同時也是見證者,這位正好生於西元1900年,20世紀之初的台灣名耆,終其一生致力於以時論、散文、詩歌、日誌手札、書信、照片等形式,鉅細靡遺地記錄下近四分之三個世紀台灣政治、社會、經濟、文化各方面的研究史料,概要估算即達721件,近500萬字。
這些私人收藏的文書紀錄,既見證了台灣歷史上不平凡的一頁,同時也涵蓋了個人最平凡的生活面貌,時代與個人,彼此交叉,忠實呈現了在歷史洪流中,宛如滄海一粟的人們所擁有的熱情與堅毅。對此,台灣當代作家朱天文曾感慨萬千地在著作《花憶前身》中寫道:這段將近四分之一世紀的因緣際會(按:指梁啟超與林獻堂的相會),寫進了葉榮鐘所著《台灣人物群像》,使用一流漢文,精采處直承《史記》列傳……「當代史還是要當代人來寫,司馬遷直寫到他同代的人,孔子作春秋極盡幽微。」葉榮鐘撰當代事,就特有一份鮮辣的現實感,可惜葉氏名不傳焉。侯孝賢拍完《悲情城市》考慮過拍「自由大夢」,以葉榮鐘既介入又旁邊的身分跟眼光來拍,多少帶點想替葉氏揚名,抱不平的意思。(朱天文,1996)
雖然拍攝影片的計畫尚未實現,然而建構此部影片的實體基礎:葉榮鐘撰述及收藏的珍貴史料,在92年9月由葉榮鐘家屬捐贈與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並於93年4月展開數位典藏工作後,已然可透過數位資訊的傳播,引領觀者回溯台灣從日據至戰後七十餘年間的歷史風華,那段追尋自由之夢的遙遠時光。
目前清大圖書館「葉榮鐘全集、文書及文庫數位資料館之建置」計畫,已完成葉榮鐘《台灣近代民族運動史》、《大事年表》、人物誌─「台灣人物群像」系列、日記、手帳、文稿、詩稿、照片等資料之數位化工作,並以此建置數位化資料庫及網站(http://140.114.72.37/jcyeh/),免費提供各界使用,作為促進台灣史研究、教學與國際交流之學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