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社會「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中,男性大多負責農務耕作等工作,而女性則擔負了養兒育女、照料家庭的任務。以日治時期公學校修身科的教科書插圖來看,更是圖像式的呈現出婦女需侍奉翁姑、丈夫與子女的「良母賢妻」形象。圖1中,女性於晚餐時坐下用餐前,需先為家人打理好一切用餐細節,正凸顯了女性照顧家庭的角色。

1939年《公學校修身書(兒童用)》第1種第2卷第16課〈家庭〉 女性於晚餐時坐下用餐前,需先為家人打理好一切用餐細節
 瀏覽大圖                    瀏覽大圖

▲圖1:1939年《公學校修身書(兒童用)》第1種第2卷第16課〈家庭〉(圖像來源:臺灣總督府出版公學校教科書,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然而,除了家庭角色之外,隨著臺灣經濟的發展,女性開始有了另一種社會生產的角色。1860年臺灣開港以來,隨著臺灣工商業逐步發展,勞力密集產業開始有大量的人力需求,如製茶業便需要大量人力從事採茶(如圖2)、揀與包裝等工作。由於這些工作大多需要細心且不需專業技能,平日從事如紡織編織等家庭副業的婦女,逐漸將工作場域從個別的家庭集中到特定工廠或區域,從事雇主所交辦的作業事項。

《新竹大觀》大溪郡龍潭地方の茶摘
 瀏覽大圖

▲圖2:大溪郡龍潭地方の茶摘(圖像來源:原載於1928年出版之《新竹大觀》,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再者,女性勞動人口不但投入清代延續以來的製茶業,也投入其他勞力密集產業當中。日治時期政府為發展臺灣各地特色產業及各項經濟作物,1902年起便引進黃麻優良種子在各地進行試種,1905年9月葫蘆墩成立黃麻紡績工場,資本20萬円,為臺灣麻袋工業的濫觴。此後,中南部地區製工場紛紛成立,繁複的製麻程序也投入大量女性人力。(如圖3)

昭和年間臺灣纖維株式會社恒春出張所製麻過程組圖:乾燥 昭和年間臺灣纖維株式會社恒春出張所製麻過程組圖:調整 昭和年間臺灣纖維株式會社恒春出張所製麻過程組圖:梱包
 瀏覽大圖  瀏覽大圖  瀏覽大圖

▲圖3:昭和年間臺灣纖維株式會社恒春出張所製麻過程組圖(圖像來源:日本勸業銀行在臺分支機構檔案,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二次大戰之後,臺灣產業百廢待興,為穩定物價並解決失業問題,政府乃首先發展勞力密集的民生輕工業。從1950年代開始的進口替代時期,到1960年代的出口擴張時期,在國際情勢帶動及政府政策的積極推展之下,紡織業引領著輕工業大幅成長,臺灣廉價的勞動力更使臺灣經濟快速起飛。這些廉價的勞動人口,絕大部分來自於將大半青春都奉獻在生產線機台前的女工們(如圖4),當時臺灣年輕女性所提供的勞動力,可謂是促成臺灣經濟奇蹟的重要因素。

戰後豐原紡織廠中,進行縫口機作業的女工們
 瀏覽大圖

▲圖4:戰後豐原紡織廠中,進行縫口機作業的女工們(圖像來源:臺灣製麻株式會社及羅炳輝照片,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百年來,女性角色從主要照料家庭起居生活,進而兼營家庭副業,並轉變成為職業婦女。女性在經濟上雖說已能脫離男性依附者而獨立,但大眾對於女性應有傳統「賢妻良母」形象的期待仍然存在,女性與男性擁有同樣的社會角色之外,職場上的歧視、男女家庭責任分攤的不平衡等,都是現今職業婦女所面臨的重要問題。雖然走向男女平權之路仍須努力,但期許兩性共構的社會中,能以互相尊重的態度,來為家庭、社會及國家貢獻心力。

流轉年華—臺灣女性檔案百年特展

歡迎您親自透過第一手歷史檔案,來瞭解過往女性經歷的生活及走過的道路。

流轉年華—臺灣女性檔案百年特展海報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為深化歷史研究,向來致力於蒐集散藏於各地,不分族群、不問身分、不論性別等的民間檔案。然而,千百年來人類歷史,無論中外,均由男性觀點書寫與詮釋,在滾滾歷史長河中,女性身影幾乎不得見諸於史冊;縱然得見,也是在父權社會的遊戲規則之下,驚鴻一瞥。本次展覽特以「流轉年華—臺灣女性檔案百年特展」,以女性史料為主題,精選臺史所檔案館館藏的臺灣女性資料,從傳統女性、命運轉折、展現自我三個面向,展示從清領到戰後,百年來臺灣女性從傳統宗祧、香火繼承的附屬品,到參與社會、活躍職場的歷程。

本次展出的藏品,精選自臺史所多年來數位典藏成果,包括婚姻契書、人身買賣契約、個人日記、證件、公文、書信、圖像等數位化檔案。藉由數位典藏科技,不僅保存臺灣歷史檔案的多樣性;且能在彈指之間,以女性為主題,從不同視野,尋覓隱身在歷史長河中她的芳蹤。

有關特展的更多資訊請見:http://herhistory.ith.sinica.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