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隆的轟炸聲不再,頹傾的房舍已被漫草掩沒;戰爭仍留下可尋的痕跡....
台灣在日本殖民時期留下來的歷史資料,目前有一部份由政府收藏,有一部分由私人、家族、基金會收藏,不過,宗教團體也保留了很多。
譬如說,妙心寺蒐集了台灣檔案文獻千餘種,佛像、匾聯、書畫等器物兩千餘件,而由國家科學委員會支持「國立中正大學人文研究中心臺灣歷史組」申請的「日治時期台南州戰爭災害檔案文獻數位典藏計畫」,數位化了其中一部份檔案,業已收錄於「數位典藏聯合目錄」中。
「日治時期台南州戰爭災害檔案文獻數位典藏計畫」所彙編的資料,均以南台灣佛寺住持、主持人等私人收藏的檔案原件為主,雖然無法完全呈現台灣戰時體制的全貌,不過,仍能窺知日本殖民時期地方政府處理戰爭災害之措施,和洞察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臺灣人飽受戰爭災害的情形。
簡要的說,臺灣在二戰期間曾經受到美軍的轟炸,而據當時法令規定,生命財產遭受危害的民眾,必須要提出若干相關證明文件才能申請求償,據此,使不少檔案中都附有災民的戶籍資料。申請者相關文件的留存,不僅可以反映當時盟軍轟炸臺灣的情形,也可讓人想像民眾受害的悲慘概況。
本數位典藏資料除了上面所提到的申請書外,還有各街庄的「戰時災害保護法業務書」、「戰時災害保護計畫業務書」等內容,可讓歷史學者、文史愛好者與社會大眾從中瞭解戰時民眾的生活狀況。
雖然,戰後台灣和美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因為結盟關係密切,而使這段歷史很少被人們提起,美軍轟炸台灣、軍事對立的年代,也隨著當事人的一一辭世,其歷史記憶逐漸地被世人所遺忘,但,為了要記錄台灣曾經發生過的重大事件,我們認為仍有必要重視這些泛黃、破損、慢慢風化中的史料裡,背後隱藏著多少人民的無奈,和困苦、沉默的斑斑血淚與傷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