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礁的精彩
生物多樣性的程度可比陸地的熱帶雨林!!
全世界約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生活在珊瑚礁,由各式各樣生物共同演出的熱鬧舞台。豐富的物種組成了縝密的食物鏈,彼此的關係都是密不可分,缺一不可。位在太平洋溫暖海域及寒暖流交會的臺灣,以岩岸為主的海岸,幾乎都曾有珊瑚礁生存的痕跡;尤以東北角、東部及離島沿岸的現生珊瑚規模最大。
生產者:各式藻類增添了珊瑚礁的色彩;除了附著在底質的大型海藻、飄浮的微細藻類、還有住在珊瑚體內的共生藻。
屬於大型海藻的匍枝馬尾藻(Sargassum polycystum C. Agardh)是褐藻的一種。
(圖片來源、典藏單位:國立臺灣博物館)
消費者:由浮游生物、攝取藻類的草食性小型魚蝦蟹貝類、其他肉食性動物組成。
俗稱孔雀蛤的綠殼菜蛤(Perna viridis)是底棲性的草食性消費者。
(圖片來源、典藏單位: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以浮游生物為食的蝦魚(Centriscus scutatus)。
(圖片來源、典藏單位: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分解者:細菌將生物死亡後的屍體分解,被生產者再吸收,能量又進入食物鏈中循環。
了解珊瑚礁
珊瑚蟲包含了多種腔腸動物門下的物種,身體呈筒狀並圍有觸手,觸手表面有許多刺細胞以麻痺獵物。
由珊瑚蟲群體組成的就是珊瑚,珊瑚體內存在著共生藻總稱為蟲黃藻(Zooxanthella);共生藻在行光合作用時會將珊瑚蟲代謝的二氧化碳給吸收掉,利於珊瑚骨骼生長。珊瑚的骨骼大致上可分為兩類:一是形成骨針以支持群體,整體是柔軟的組織,另一種是形成堅硬的骨骼;而珊瑚礁是由珊瑚堆積的碳酸鈣骨骼,並與周遭環境持續的鈣化作用,在日積月累後形成的礁體。 而我們所看見的繽紛多彩珊瑚礁,就是各式各樣珊瑚的堆疊,以硬質骨骼的珊瑚為基底,隨著長時間的累積,形成巨大的碳酸鈣礁體,而具有生命現象的只有表面薄薄一層,在之下是歲月的軌跡,其上就是其他種珊瑚、海葵、藻類交織演出。
珊瑚礁的分佈
那些露出水體的礁體,就地理學來說,依據分佈上的特性做出這樣的分類:
堡礁(barrier reefs):圍繞著島嶼或陸地,與島嶼或陸地隔著淺水域。
環礁(atolls reefs):環繞著水域,大致上呈圓型。
裙礁(fringing reefs):沿著島嶼或陸地邊緣生長,形成向海面發展的平台。
珊瑚礁的分佈。
珊瑚出沒處
首先要了解珊瑚生長的環境條件,同時還有其他因素會影響珊瑚礁的形成:
溫度:適溫範圍為攝氏二十到二十八度。
鹽份:太淡或太鹹都不行,最適範圍在千分之三十四到千分之三十六。
生長底質:必須要是珊瑚蟲能夠附著生長的;岩石、大型礫石或其他珊瑚骨骼等等,因此砂質海床上很難找到珊瑚。
水質:清澈為佳,過多懸浮物質、沉積物都有可能造成珊瑚窒息死亡或是影響共生藻的光合作用。
陽光:由於珊瑚體內的共生藻需要陽光以進行光合作用,因此超過一定水深,水質過於渾濁或陽光難以穿透的地方,也越難找到珊瑚的蹤跡。
由此可知,珊瑚是纖細又敏感的,不論是溫度過高的廢水排放、造成沉積物的非法廢棄物,以及濫捕等等,都會致使生態系失衡或是珊瑚白化,請大家好好愛護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