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念」到底有多大的動力能驅使人變成鬼魂後,依然堅持對某種事物的信念呢?CCC創作集第七集裡,《七月半》劇中主角的執念便是牛軋糖,沒能吃到未開封的糖讓他死不瞑目,也促使他一再徘徊流連於人間,試圖找尋那記憶中的甜味……原來那股瀰漫在空氣中、令人一聞就上癮的香味就在糖廠!
說起曾經創造臺灣經濟奇蹟的糖廠,其實早在明末之際便已有造糖蔗車之記載,而這類適合臺灣南部土壤、氣候種植的外來植物─甘蔗,在荷蘭時期曾被製成蔗糖外銷至日本;明鄭時期因糖業貿易的獲利,閩粵地區開始流傳「臺灣錢淹腳目」諺語,臺灣已成吸引移民來臺拓殖的寶島;清咸豐十一年因天津條約正式開埠通商後,樟腦、蔗糖、茶葉成為臺灣的三大出口品,堪稱為臺灣三寶;到了日治時期,日資陸續成立大日本、臺灣、明治、鹽水港、新興與帝國等數十家製糖株式會社,全盛時期曾多達四十二間製糖所,蔗糖產量僅次於印度、古巴、爪哇,一度躍居全球產糖排行第四名。因此,日人曾在「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糖業館裡,以「糖業是臺灣文化之母」標語來肯定臺灣糖業。
昭和14年(1939年)臺灣糖業分布圖。
在那個糖業璀璨的黃金年代,糖廠幾乎遍布全臺,而運送甘蔗原料的糖業鐵路全長約三千公里,鐵道分布密度之高使臺灣享有「糖鐵王國」之譽。甘蔗在歷經榨汁、熬煮、結晶等製糖過程中,產生了許多剩餘物質如蔗渣、濾泥、糖蜜等,這些資源都可再利用作為燃料、紙漿、有機肥料或酒精等,其中酒精更成為當年重要的軍需工業。
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酒精工廠卻被美軍視為軍事目標而摧毀,許多製糖工廠在無情轟炸下幾乎被夷為平地,人員死傷慘重且難以重建。後來在臺糖公司的全力搶修下,部分糖廠已陸續重建復甦,民國四十一年因引進新蔗種改良,一度恢復戰前產量水準,民國六十四年更創下高達五十一億餘元的外匯收入。可惜好景不常,民國六十五年後國際糖價持續下跌導致外銷虧損,臺糖被迫裁員、關閉各地糖廠,糖業風光不再。
|
|
虎尾糖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慘遭飛機轟炸,損毀嚴重。(圖片來源、典藏單位:再現糖業風華─糖業文化數位典藏計畫) |
走過烽火歲月後,經由臺糖全力搶修,糖廠已陸續重建復甦。(圖片來源、典藏單位:再現糖業風華─糖業文化數位典藏計畫) |
如今,臺糖致力於多角化經營,發展精緻農業(蝴蝶蘭)、畜殖、生物科技、物流、土地開發、觀光等事業,逐漸轉型成農、工、商及服務業綜合事業,其中休閒遊憩產業重新詮釋了百年糖業文化資產,例如將臺灣第一座新式糖廠─橋仔頭製糖所(高雄糖廠)規劃成「臺灣糖業博物館」,內設製糖工廠、農場機具展示、鐵道景觀區、製糖流程館等,裡頭自然生態豐富、融合日式與歐式巴洛克建築風情,為糖業經濟奇蹟留下了寶貴的痕跡。你是否也曾漫步在這座古蹟的時光隧道裡呢?
奔馳在蔗田裡的糖業小火車,是日治時期臺灣特有的景象。
參考文獻:
楊彥騏(民90)。台灣百年糖紀。臺北:果實出版社。
陳明言(民96)。台灣的糖業。臺北縣:遠足文化。
謝玲玉(民91)。懷念的製糖歲月:新營糖廠紀事。臺南縣:新營市公所。
伊藤重郎(昭和14)。臺灣製糖株式會社史。東京市:臺灣製糖株式會社東京出張所。
財團法人台灣糖業文化協會(民94)。明治製糖之傳承圖說集。臺北:財團法人台灣武智紀念基金會。
財團法人台灣糖業文化協會(民94)。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歷史圖說集。臺北:財團法人台灣武智紀念基金會。
延伸閱讀:CCC7:七月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