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低垂,偌大的平野上搭起了十層樓高的竹棚架,棚下萬頭鑽動、棚上燈火通明,拋向天際的銀紙灑了三丈高。時值農曆七月,屏東恆春和宜蘭頭城分別在中元節和鬼門關這兩天舉辦搶孤祭儀。
臺灣搶孤的歷史可溯至清末,為了祭拜開墾先民的無主魂,便備食施鬼,將祭拜後的供品置於高棚竹棧上,以人象徵鬼魂攀棚奪之,是謂搶孤。「孤」指的是救濟孤鬼的供品,祭儀現場設有「孤飯」和「孤棚」,前者較小,棚上放有由法師化食後的米飯;後者即是比賽用的棚架,孤棚由十數支棚柱搭起。頭城的搶孤在柱頂設了名為「倒塌棚」的平台,棚上又有十數座錐型孤棧,棧身綴滿米粉、魚蝦、雞鴨豬肉等各種祭品。子時一到,參賽的隊伍各據一方,沿著塗滿牛油的棚柱疊羅漢,得先翻上距離棚柱邊緣有六尺之遙的倒塌棚,才往棧頂的「順風旗」直上,奪下旗子的隊伍就是贏家。恆春的搶孤則僅有孤柱、未設孤棧,祭品置放在孤棚的棚面上。
在攀爬之餘,參賽者還會將孤棚上的祭品拆解下擲,把已布施給好兄弟的祭品讓民眾們拾取;懷著悲憫之心來慎終追遠,並與人鬼和諧共處,即是搶孤最深的觀照。
彭瑞麟先生所攝,日治時期最後一回的宜蘭郡「頭圍搶飯」(即今日的頭城搶孤)。
(圖片來源:彭瑞麟作品集)
延伸閱讀:
CCC4:四季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