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四年冬,擔任臺北州立臺北工業學校教諭、 建築專業、熱愛爬山的千千岩助太郎前往臺灣南部進行大武山至霧頭山縱走——此前他已經踏足臺灣島上百餘座三千公尺以上的山峰——而在霞光中,他望見了蒼茫群山中的排灣族石板屋,裝飾著塗有黑、紅、白原色顏料的獨特木雕,屋前佇立著臉蛋上掛著微笑的淳樸原住民青年,千千岩助太郎為眼前的景致而深深感動,因此決心開始研究臺灣原住民建築。在往後的十餘年,他造訪了包含蘭嶼在內的百餘個原住民聚落,對不同族群的特有建物進行平面、立面、剖面的測繪,一一記錄並拍攝建物的基本尺寸、空間格局與室內陳設,逐漸累積了數百幅手繪稿以及千餘張照片,他將這些調查以〈臺灣高砂族住家の研究〉為題陸續發表。一九九○年代開始,臺灣多處設置原住民文化園區,仰賴當年千千岩助太郎博士苦心保留的詳盡資料,得以復原重現已幾乎消失的原住民傳統建築樣貌;博士身後,其家族亦將這批獨一無二的原始手稿與珍貴照片捐贈回臺灣,由母校臺北科技大學典藏。
千千岩助太郎所測繪的高雄州潮州郡排灣族(Paiwan)建築圖。
(圖片來源:千千岩助太郎手稿,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藏)
延伸閱讀:CCC10:人與地的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