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國立歷史博物館研究組主任/巴東
一、導言
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收藏了近代中國畫大師張大千(1899-1983)先生書畫作品共約150組件,是非常豐富而寶貴的重要收藏;在這次國家數位典藏計畫中都已將之收納,做了典藏數位化的資料保存,說來頗為功德一樁。這其中有兩件墨荷畫作尤其是他生平力作,有必要對大家作一些說明介紹;分別是1945年所作之巨幅〈大墨荷通屏〉,及1962年所之墨荷手卷〈水殿暗香〉。這其間相隔近廿年,剛好顯示出大師在兩個畫風發展階段中,不同時期的創作風格。
張大千是一個十項全能的畫家,精通各種繪畫風格與題材內容。然而張大千在畫花卉畫方面有著非常獨到精采的成就,只因為他的人物畫及潑彩畫風的盛名太大,以致畫花卉的本領不太為世人特別注意。張大千的花卉畫能有特殊的成就與境地,主要因為他累積了深厚的創作資源。他畫過無數的工筆畫,走遍千山萬水,也畫出了氣勢磅礡大山大水。在這樣的條件背景下,張大千畫規模較小的花卉畫,則有遊刃有餘的筆勢與內涵。同時他對花卉有深刻的喜愛、觀察,以及細膩的情感,當他畫花卉時往往傾全力以凝聚其畫學修養,因此即使小小一幅花卉,所呈現的藝術品質也達到了常人難以比擬的高度。
這其中由於他特別鍾愛荷花,因此荷花也成為他藝術創作的一個重要特色;尤其是他有能耐構築畫幅巨大的作品,畫大畫是對藝術家最艱難的挑戰,倘非胸有丘壑,有足夠的體能魄力以及畫學修養是不可能做到的。張大千畢生畫過的荷花巨作頗多,但畫幅皆超過三公尺高,寬達六公尺餘的超大尺幅則不多,據目前所知則只有兩件,台北史博館所收藏的這幅〈大墨荷通屏〉即為其中的一件。?
二、張大千尺幅超大的荷花畫作
大千開始畫這樣連屏巨幅的荷花作品,正是他赴敦煌考古,臨摹唐宋古代壁畫近三年所深受的影響與結果。他在見到古人畫幅壯碩宏偉的場面與嚴謹細膩的表現內涵後深為感動,同時也掌握了古人畫大壁畫分初稿、次稿、定稿等諸多層次與敷染布局的描繪技法,遂不能滿足以往文人較疏簡秀逸的畫風,於是激發他激昂澎湃,向古人看齊媲美的雄心,頻思構築大畫一抒畫家內在強盛之創作張力。於是當他返回四川後,乃借寓成都昭覺寺閉關創作,整理心得。遂於一九四五年完成了這四屏丈二墨荷,當時在成都、重慶盛大展出,轟動一時。
這件作品畫幅之大,氣派之闊,是古往今來的畫家未曾有過的紀錄,堪稱是美術史上所知畫荷花最大的尺幅。畫面上的墨色逐次敷染,濃重而不滯;構圖之疏密開合,層層緊扣,沒有一個地方是鬆懈鬱塞的。畫花卉若尺幅過大容易流於纖細瑣碎,極難掌握畫面重心,使氣韻相通。而畫家這幅畫作規模這麼龐大,卻仍是井然有序,在宏偉中兼有秀麗之情趣,這是他結合了早年文人畫風,講求筆墨秀潤的理念呈現。張大千一方面深刻地描繪出荷花生長之自然情態,有涼風拂動,濃蔭逭暑之韻緻,另一方面又賦予了擬人的恢宏氣度,真是古今之少有。
畫面上題了一首詩「一花一葉西來意,大滌當年識得無?我欲移家花裡住,袛愁秋思動江湖。」意境清新動人,頗有禪意,又極富浪漫之感。其時正值日本侵華戰爭結束前夕,而畫上又分兩次題記說明了畫家當時創作此畫的心境感受:其一先感嘆曰「兩京未復,昆明玄武舟渚之樂,徒托夢魂。炎炎朱夏便有天末涼風之感。乙酉六月,避暑昭覺寺,漫以大滌子寫此並題。大千居士爰。」其二則得到了日本投降的消息,欣喜地又題詩記一首曰「忽報收京杜老狂,笑嗤強寇漫披猖。眼前不忍池頭水(不忍池在東京,荷花最盛。昔居是邦,數賞花泛舟。),看洗紅妝解珮裳。七月即望,日本納降。收京在即,喜題其上。爰。」明顯地記錄了畫家前後不同的心境,前者感懷,後則轉為欣喜,十分真實動人。
畫上所提到的「大滌子」是指清初的畫家石濤(1642–1707),是影響張大千一生藝術創作最大,也是他最尊崇的畫家。石濤畫荷花有一特色,即以淡墨畫完花瓣後,再用重墨鉤染瓣尖,使荷花看來更為生動且富精神;另外鉤寫花蕊水草的手法,也極清雅俊秀。大千畫荷花上承繼石濤這些表現特色,後來更將之進一步發展在設色鮮麗的荷花上。
三、張大千的墨荷手卷
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另一件重要的荷花手卷〈水殿暗香〉,則是畫家於1962年旅居巴西時所作;當時他已開創了其潑墨畫風的時代新風格,是其畢生創作階段的另一個高峰。大千畫荷當代獨步,精作無數;唯手卷形式之表現極少見,因為手卷畫花卉氣勢難連貫,加以構圖狹長亦難施展。故古人所作花卉卷多見分段落之處理,如一段水仙、一段菊花、一段夏荷、一段冬梅等,即所謂「四季花卉」,往往秀逸有餘,而氣勢張力則不足。而大千此卷高45.5,長684公分,畫幅雖較前述之丈二墨荷小得多,然氣勢雄匹,筆墨老辣,其內涵精采之程度,
較之前述之大墨荷實有過之而無不及,可稱之為當世之書畫神品,是畫家生平墨荷畫作之絕精者。
手卷,是中國書畫表現之特殊形式,能將連貫之時間、空間,上下左右不同的視點納入同一視覺領域,凸顯中國體察萬物自然與西方不同之宇宙觀,也是一種時間的延續性。畫家這卷作品尤見此一特質之發揮,將荷花枝葉生機蓬勃、姿態各具的景象,由各個角度出落得淋漓盡致。章法布局上,有如風捲雲起,力拔山兮的一氣呵成。用筆出枝都能見到一股彈性的力道,在荷幹枝葉之間相互造成一種緊張的拉力,使畫面平衡卻極富動勢。花葉由右方起勢昇起下墜,再連續延伸上下起落,緊密後隨之疏放,節奏緊湊且富韻律感,筆法結構絕無單調重覆之處。
張大千畫花卉特別著重物理物性之深刻觀察,此承自宋人格物致知之理念。因此是卷雖以大寫意之筆法完成,卻有極強之寫實感,絕對符合荷花生長的科學觀察,加以墨氣清潤,焦濕濃淡,色分五彩,是以光影明暗的感覺很強。畫上題句「菡萏香遠十頃陂,無瀾無浪好漣漪;夜來定有鴛鴦宿,分付西風莫漫吹。」詩意清新工麗,用字典雅,通卷呈現一片暗香月影,氣氛浪漫的盛夏夜景。這幅畫作還有個重要特色就是:畫面中非常具有現代藝術中抽象性、單純性之表現特質。假如我們局部地放大這件作品的各個部分,會發現現代西方抽象繪畫所具有的造型元素,在這幅畫面中全都具有;這顯示出畫家強而有力的造型張力,是超脫時代與地域所限制的。
就這幅荷花手卷與前幅大墨荷的比較而言,〈水殿暗香〉一作功力精深,遊刃有餘之力勢,已非前述之墨荷大通屏可比,不過這是就氣韻而言。因為畫家經過了近20年創作經歷之成長,其功力表現之高下精深當然有很大的進步。前者嚴謹龐大之格局有餘,但奇逸奔放的韻味力道,則比不上〈水殿暗香〉卷這一作。不過由於前者畫幅過大,先天上表現易受限制,需採層層節制之法逐次完成,終不如畫幅較小者容易施展揮灑。
四、結語
荷花天生即有的幽雅潔淨氣質,常代表著某種象徵性之人文意義,例如佛教中諸菩薩手執及相伴的蓮花,或宋代理學家周敦頤所喜好的荷花,那種出污泥而不染的豔麗丰姿,在百卉中確有其特殊之格調。品賞名卉盆景是張大千先生平生最愛的嗜好之一,百卉之中他自稱最喜好梅花,曾自號「梅癡」;雖然他一生畫了許多以梅花為題的畫作,也作了多首詠梅的詩作,不過在藝術成就上的質與量而言,其實卻都比不上他在畫荷方面所達到的境地。因此稱他為「荷癡」,恐怕倒還貼切得多。
張大千喜好荷花,平生又曾自作詠荷詩句多首,無不清新自然,時有天工雋逸之巧句,惜為畫名所掩,知者不多。例如他畫「雨荷」則題詩「露濕波澄夜未遙,冰肌怯暑未全消;空明水殿泠泠月,翠袖殷勤手自搖。」另一首詠白荷「明月曾呼白玉盤,多情更照玉欄干;香吹一夜西風滿,水殿羅衣訝許寒。」造境皆清靈脫俗,浪漫綺麗如此。假如觀者配合詩意低徊涵詠,結合造形美學之意念一併賞析,畫家畫荷花的意境內涵則又有另進一層的深廣度。這是中國文化融詩、書、畫三絕藝術於一體之特殊美學靈智境界,在世界造型藝術之領域中獨樹一幟,實屬民族慧見之承傳。而大千先生則承繼了這個傳統,將畫荷花這個主題推展到前人未及之境地。
張大千因天性浪漫使然,愛賞荷、畫荷、詠荷,對荷花是深於情者。也由於這份深摯的情感,方使他在畫荷花方面有獨到特殊之成就。他不但融會了古今各家畫荷之所長,其於藝術之創發性而言,亦實未見能臻此一境地者。由於這次的國家數位典藏計畫,使本館典藏的這兩件荷花作品提供了讓世人有更多推廣認知的機會與意義,說來真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其中的〈大墨荷通屏〉本館更將之製作成「館藏14精品」單元的詳細介紹與多元視聽效果,有興趣的朋友們不妨上國立歷史博物館的網站上賞析個清楚。
二○○九年十二月歲暮於台北南海學園
上圖:張大千〈水殿暗香〉,水墨紙本,45 × 676 cm,1962,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編號:75-03641
上圖:張大千〈大墨荷通屏〉,水墨設色紙本,358 × 596 cm, 1945,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編號:75-03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