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系」的意思,指的就是特定區域內的所有生物,及牠們生活環境的總和。在生態系裡,陽光的能量會藉著食物鏈(或食物網),不斷在各種生物之間傳遞。在這邊以小水塘做為例子,生態系裡的生物可粗略分為三大類:

△ 生產者:綠色植物以及藻類,是主要的生產者代表,它們藉著光合作用吸收陽光的能量,並把能量儲存在體內。比方小水溏池的話,就是水塘中的藻類。

△ 消費者:消費者多半是動物,以生產者為食的動物稱為初級消費者(如浮游動物),而以初級消費者為食的動物(如黑殼蝦孔雀魚),則稱為次級消費者,之後的動物則以此類推。小水塘裡的高級消費者就是蓋斑鬥魚。

△ 分解者:生物的屍體和排泄物,最後都會藉著分解者的協助,而回歸自然界,供給其他的生命來使用,大部分的分解者都是微生物

如果生態系裡的各種生物,彼此的關係能夠達到一個穩定的平衡,那麼生態系就可以長久地持續下去;而如果這個平衡遭到破壞,那麼生態系就很可能一夕崩潰。要維持一個生態系的穩定,哪怕是一個小小的水塘,都需要持之以恆的關注與嚴密的監控。因此,千萬不要在你家附近的池塘裡亂丟些烏龜、錦鯉之類的哦!

生生不息的循環

生生不息的循環

臺灣池塘中的矚目角色

    大肚魚Gambusia affinis

在臺灣各地的水塘裡,常常可以看見成群的大肚魚悠遊其中。你可知道,這種沒有顏色的小小魚類,如何漂洋過海在臺灣定居?

大肚魚原產於遙遠的美洲,從美國東部、墨西哥到古巴的水域都有分布。由於牠們能夠在高污染環境下生存,並且嗜食蚊子的幼蟲「孑孓」,在一九一三年被引進臺灣,散布於農田水道,展開了對抗瘧疾的任務。迄今,大肚魚已經廣泛分布在臺灣各地的水域。

然而,由於大肚魚以卵胎生的方式繁殖,小魚在離開母體之後,就可以獨立覓食、行動,因此對於生活環境相似的臺灣原生種:臺灣青鱂魚(Oryzias latipes)造成強大的競爭壓力,也使得臺灣青鱂魚從原本隨處可見,淪落為弱勢的稀有種。

就生物多樣性的立場來看,大肚魚是不折不扣的強勢外來種,但若就公共衛生的政策而言,這種外來種的引進多少有其歷史意義。大肚魚引進到臺灣,到今天已經有九十七年的歷史,目前已經被視為本地的歸化種,並且在本地水系中擁有穩定族群。

大肚魚

大肚魚(Gambusia affinis)

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蓋斑鬥魚(Macropodus opercularis

臺灣也有鬥魚嗎?有句俗諺叫做「三斑攪家,鯽魚著絕」,其中「三斑」這兩個字,指的就是蓋斑鬥魚。由於蓋斑鬥魚會彼此打鬥,先民們於是想出了這句俗諺,認為飼養蓋斑鬥魚,家庭就會不合。

事實上,蓋斑鬥魚的鬥性,遠比水族館裡的泰國鬥魚輕微。除此之外,蓋斑鬥魚更擁有一套美妙的繁殖方式呢!當雄魚成熟時,牠會在水面上的水草旁邊,吐出不易破裂的小氣泡,築成一座「泡巢」。求偶時,雄的蓋斑鬥魚會細心地環抱母魚,擠壓母魚的腹部促使產卵;當卵受精後,雄魚會將卵一顆顆啣起,放置到水面的泡巢裡。

之後,雄魚會細心地在旁守護,不時吐出新的氣泡來維持泡巢結構的穩定,同時驅趕任何接近的魚隻。兩、三天之後,孵化出來的小魚還沒有游泳能力,依靠腹部卵黃囊的營養維生;等到會游動的時候,則以水中的浮游生物為食。而蓋斑鬥魚爸爸,則會持續照顧到小魚可獨自營生為止。

除了吐泡巢之外,也常常可以看見蓋斑鬥魚把嘴巴伸出水面,牠們到底在做什麼呢?沒錯,就是呼吸!──蓋斑鬥魚所屬的攀鱸亞目(Anabantoidei)魚類,鰓弧經過特化,形成像迷宮一樣複雜的袋狀黏膜組織,稱為迷器1(labyrinth organ),藉著迷器,蓋斑鬥魚可以直接呼吸水面上的空氣,因此比起其他魚類,更能夠生存在低氧氣濃度的水域之中。也因此,下次看到蓋斑鬥魚在呼吸空氣時,可別嚇一大跳了!

 蓋斑鬥魚

蓋斑鬥魚(Macropodus opercularis)

圖片由曾晴賢老師個人提供

 [1] 或稱「迷宮器官」

 

延伸閱讀:

CCC5:頂樓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