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天后宮是臺灣創建最早的媽祖廟,迄今至少有四百多年歷史,原稱「娘媽宮」、「媽宮」、「天妃宮」,馬公之名便取自「媽宮」。其創建年代眾說紛紜,有一說為明嘉靖四十二年(西元一五六三年)因剿倭勝利而擴建;或為明萬曆二十年(西元一五九二年)因進兵澎湖擊退倭寇大勝而重建;甚或追溯至元世祖於元十八年(西元一二八一年)設立了天妃宮,但上述皆因文獻不足而無法考證,唯一證實的是明萬曆三十二年(西元一六○四年)所遺留的「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石碑,可證明西元一六○四年以前便已有媽祖宮的存在。一九二二年改建後,便奠定了今日澎湖天后宮建築之格局與樣貌。
開臺澎湖天后宮屬於國家一級古蹟,歷史悠久,是臺澎地區最早的媽祖廟。
【澎湖天后宮】事記年表
四百多年前,澎湖天后宮以面朝港口、背倚小丘之姿屹立於山坡上,形成前水後山的佈局,不僅具有風水意義,其坐北朝南的地理位置,更顯地位之崇高。宮內的木雕與彩繪裝飾極具藝術價值,整體建築也富含歷史意義,例如廟內沒有龍柱,所有石柱都是澎湖就地取材的玄武岩刻鑿而來;前殿的屋脊燕尾起翹高聳入雲,搭配兩旁護龍的馬背山牆,使得正立面天際線高低起伏有致,構成罕見景致;廟前面還有一座巨大的照壁,牆壁上繪有「麒麟」,麒麟在古代被視為祥瑞的象徵,這片麒麟壁除了抵擋強烈季風外,也作為投射影片的石牆幕,有擋煞與反射光線的作用。而由於地勢逐漸升高的關係,進入廟宇需沿著前殿的石階拾級而上,這個全臺唯一的八卦型臺階,細數之下,梯數卻只有七階?這是因為古代只有君王能使用九階,原意為九五至尊,而天后(女性)應較為內斂,所以隱藏兩階於廟埕及麒麟壁旁。下次經過時,不妨仔細觀看唷!
澎湖天后宮前的麒麟壁,具有擋煞、避邪作用,如同風水學講究之「屏風」。
參考資料:
余光弘總編纂(民95)。開臺澎湖天后宮志。澎湖縣馬公市:開臺澎湖天后宮管理委員會。
林文鎮總編輯(民84)。一級古蹟天后宮。澎湖縣:澎湖縣文化中心。
陳仕賢(民95)。臺灣的媽祖廟。臺北縣新店市:遠足文化。
康鍩錫(民93)。臺灣廟宇圖鑑。臺北市:貓頭鷹出版: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發行。
延伸閱讀:
CCC5:邂逅百年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