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是清代滿族女性的傳統服飾,造型原本為寬身直筒狀,在二十世紀初期的變革中,受到西洋審美觀以及剪裁技術的雙重影響,旗袍逐漸變化,外觀愈加自然合身,裝飾也愈加簡潔大方。一九三○年代的上海改良式旗袍以圖案五彩繽紛的印花布料縫製,下襬長度縮短至露出小腿,搭配上洋式女鞋,此等風情萬種的摩登打扮,令名媛仕女趨之若鶩,在婦女雜誌與廣告插圖的推波助瀾下,旋即襲捲各大都市,成為全新時尚。

當時臺灣的流行與上海、東京同步接軌,旗袍立即傳入島內,除日常穿著外,也成為婚禮服裝之一。戰後政府當局銳意推行中華文化,婚禮時著旗袍的風氣愈盛,例如前副總統連戰先生的訂婚典禮,連方瑀女士即穿著一襲飾有滿天星亮片的小外套及刺繡緄邊旗袍,搭配當時最時髦的蜂窩髮型(beehive hairstyle),展現出一九六○年代華麗兼具典雅的時代潮流;禮堂布置了囍字霓虹燈以及龍鳳燭,更添喜氣洋洋。


旗袍

喜氣洋洋的婚禮大紅旗袍在1950年代至70年代十分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