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魚人面,手足,魚身,在海中。」
─《山海經第十二.海內北經》─
「龍魚陵居在其北,狀如狸。一曰鰕。即有神聖乘此以行九野。一曰鱉魚在夭野北,其為魚也如鯉。」
─《山海經第七.海外西經》─
據山海經描述,陵魚擁有人的臉與四肢、魚的身體,居於海中;也敘述在某塊肥沃的土地北方,住著一隻龍魚,其形似鯉魚。後有考證指出陵魚即龍魚,如此看來,陵魚屬於水陸兩棲生物,不同於希臘神話中有魚尾的美人魚。而自古以來也流傳著「鯉魚躍龍門」的傳說:數千條溯黃河而上的鯉魚,將有一隻能躍上龍門瀑布,過者漸化成龍,化龍之前則稱為鰲(音ㄠˊ)。《CCC創作集》裡由YinYin所繪製的〈上上籤〉女主角─陵魚,角色設定原形就是鰲魚,其介於鯉魚與龍之間,已蛻化成龍首魚身的狀態,進入了另一個嶄新的境界,象徵著輝煌燦爛的開始。
「金吾」頭似美人首,魚尾龍首身有翼,性通靈不寐,故用以警戒巡邏;「鰲魚」形似龍、好吞火、好風雨,背負蓬萊之山在海中,故常立於尾脊。
─《台灣古建築裝飾圖鑑》─
中國傳統吉祥圖案中,另一個與鰲魚相似者,便稱「金吾」,兩者差別在於金吾是一種鳥類,形象也為龍頭魚身,但有雙翼,喜歡巡邏。「金吾」二字,源自漢朝的官職名「執金吾」,負責維護京城治安。對照今日的職掌單位,金吾好比警察負責警戒巡邏,一旦發現有火災,則出動陵魚(消防)滅火,兩者形象常被運用於傳統木造建築的裝飾素材。
鰲魚因喜歡吞火吐水,具防火與祈雨的功效,一直以來都是廟宇普遍的吉祥裝飾題材之一,象徵保護寺廟免於回祿之災,有消災祈福之意,因此大多寺廟屋脊燕尾1處常飾有「鰲魚吐藻」的剪黏作品。
燕尾裝飾「鰲魚吐藻」,地點:臺南北極殿。
除此之外,鰲魚也常被當作雀替的裝飾題材,同樣喻有鎮火防災之意。雀替又稱托木或插角,是位於樑柱處的三角形透雕木件,可防止水平推力產生的移位,有穩定直角、鞏固樑柱的作用,常見的裝飾題材有鳳凰、鰲魚、花鳥、人物等。
雀替裝飾「鰲魚」,地點:臺南三山國王廟。
1燕尾:指屋脊兩側彎曲起翹,尾端分岔如燕子尾之處。一般認為廟宇、官署或舉人以上之官宅才能作翹脊燕尾。
參考資料:
郝懿行(民99)。郝懿行集第六冊:山海經箋疏。濟南市:齊魯書社。
李乾朗(民92)。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臺北市:遠流。
康鍩錫(民96)。台灣古建築裝飾圖鑑。臺北市:貓頭鷹出版: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發行。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