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賽夏族

賽夏族按照分布區域劃分為北賽夏族與南賽夏族,北賽夏族以新竹縣五峰鄉為主,南賽夏族主要居住在苗栗縣南庄鄉和獅潭鄉。相較於臺灣其他原住民族群,賽夏族人數較為稀少。依據內政部戶政司中華民國二○一一年四月底統計數字,法定十四個原住民族總人口數超過五十一萬,其中賽夏族人數僅占約六千人排名第十。

巴斯達隘的由來

巴斯達隘(paSta’ay,又稱為「矮人祭」、「矮靈祭」)是賽夏族全族參與的重要傳統祭儀,每兩年舉辦一次、每十年舉行大祭。關於巴斯達隘的由來,有許多不同的看法,一種說法是久遠以前,在河的對岸住著身高不滿三尺的矮人族,他們和賽夏族共同相處,教導賽夏族農耕技術。矮人擅長歌舞,每年賽夏族豐收祭儀都會邀請他們參加。然而矮人喜好漁色,常藉祭典時調戲賽夏族婦女,賽夏族人雖然不滿但一直忍耐。有一次,一位青年看見矮人又在調戲賽夏族女子,終於忍無可忍,決定召集族人進行報復。賽夏族人將矮人平常回家途中休息的山枇杷樹樹幹鋸斷一半,塗泥掩飾,等到矮人們爬到樹幹休息時,樹幹無法負荷重量斷裂,樹上的矮人全數墜落溪谷死亡,只留下兩位老人。他們教導賽夏族人有關巴斯達隘的歌舞和儀式規矩,只有朱姓全部學會,便由朱姓負責主祭,之後兩人向東方離去。矮人死後賽夏族作物歉收饑荒,為了平息矮靈的作祟,舉行巴斯達隘祈求原諒。

舞帽

大隘社頭目次子示範巴斯達隘舞蹈時配戴的舞帽,攝於一九三六年。

圖片來源: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關於巴斯達隘傳說中的核心人物:矮人(也有人稱「矮黑人」或「黑矮人」),在大正四年(一九一五年)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補助委員小島由道,以及雇員安原信三調查所完成的《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賽夏族傳說章節裡,對於矮人的描述包含臂力強、以芒草解救賽夏族人、擅長妖術和隱身術。而究竟矮人過往是否存在於臺灣?儘管鄒、布農排灣等等原住民族皆流傳矮人相關事蹟,不過目前考古方面仍未發現足以證明矮人存在的證據。

巴斯達隘儀式簡介

巴斯達隘由朱姓擔任主祭,分別在南庄鄉東河村的向天湖(南祭團)和五峰鄉大隘村(北祭團)舉辦,南祭團比北祭團早一天進行祭儀,儀式內容也不盡相同。祭典前一個月或兩個月,南北祭團派代表決定祭典日期,大約在農曆十月十五日左右,之後便開始準備工作與練習平日禁唱的祭歌,期間須遵守各項禁忌,隨處可見的芒草則有平安、避邪用意。祭典期間的儀式和歌舞相當繁複,林修澈(二○○○)整理為「迎靈、延靈、娛靈、逐靈、送靈」五個流程,之後完成「祭後儀節」,所有巴斯達隘儀式活動才算結束。

芒草

大隘社於巴斯達隘家屋門口綁結的芒草,攝於一九三六年。

圖片來源: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對襟無袖上衣

祭祀時穿著的對襟無袖長上衣

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臀飾

巴斯達隘跳舞用臀飾

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外來的衝擊

南、北祭團的巴斯達隘祭儀,分別在二○○九年及二○一○年公告為文化資產,顯現賽夏族傳統文化已受到重視,但是過去巴斯達隘也曾發生政府行政部門不當介入、部分媒體錯誤報導、遊客不明白祭典內涵,喧鬧、觸犯禁忌、遺留大量垃圾問題。在無法避免觀光化的情形下,社會大眾如何尊重、瞭解賽夏族文化,值得深思。



參考資料:

內政部戶政司

林修澈(民89)。臺灣原住民史 賽夏族史篇。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黃驛淵(民97)。當「Ta’ay」遇上「記者」—從多元文化觀點探討「paSta’ay」觀光化及其報導。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硏究院民族學硏究所編譯(民87)。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三卷,賽夏族。臺北市:中央硏究院民族學硏究所。

劉斌雄、胡台麗(民76)。臺灣土著祭儀及歌舞民俗活動之研究。南投縣:臺灣省政府民政廳。


延伸閱讀:

CCC7:新說•矮靈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