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是除了血緣之外最親密的關係,固然會有經濟上的考量,但一般而言總讓人有感情上的期待,不論是婚姻關係締結之前(自由戀愛)或之後(媒妁之言、跨國仲介)。不過在經濟條件與文化差異較大的情況下所締結的婚姻,情況就更為複雜。


名稱暗藏玄機

外籍配偶在臺灣的人數,從一九八七年至二〇一〇年十二月,已超過四十四萬人;到二〇一二年九月則超過四十六萬,其中來自大陸地區者超過六成,近兩成來自越南,另外則來自印尼、泰國、菲律賓、柬埔寨,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女性,也就是臺灣民間俗稱的「外籍新娘」。

統計外籍配偶時,來自日本、韓國的不多,日、韓合計約百分之一,港澳地區合計不到百分之三。而在民間的慣用語中,「外籍新娘」的稱呼似乎很少用於來自日、韓、港、澳的女性配偶,而只用來稱呼「經濟條件明顯並不優於臺灣(男)人」的女性配偶。


外籍新娘

一般人口中的「外籍新娘」,官方稱為「外籍配偶」,學者和社會團體則使用「新移民女性」一詞,以迴避刻板印象。


他鄉做故鄉

臺灣的法令對外籍配偶不怎麼友善。首先為了防範假結婚,對於身分證、國籍取得的規定相當嚴格;其次,為防止臺灣的失業率攀升,對於外籍配偶工作權的限制也嚴。她們的權益確實是被犧牲了。

臺灣固然有不少遭到家暴、虐待而求助無門的外籍新娘,也有「假結婚真賣淫」、「洗劫夫家逃逸無蹤」的新聞,但絕大多數人留在這塊土地上為生存而奮鬥,用濃重的腔調說著本地的語言,認識人群與環境,生兒育女,讓遠方的血脈融入臺灣,追求自己的幸福。

外籍配偶的孩子因為母親的本地語言能力較差,使得孩子的語言發展遲緩,被認為「笨蛋」,而這一切又歸罪於母親。

然而,也有許多社會團體與學者為支援外籍配偶,而使用「新移民女性」的名稱來代替,辦理課程與活動,協助她們找到支撐自己的立足點,並且設法呼籲官方與民間修改刻板印象,反省政策上與日常中的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