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七月二十日的義民節,起源自清朝時臺灣多次民變朱一貴林爽文戴潮春),官方派軍鎮壓,不少民眾組織義軍參與平亂,陣亡的參與者被稱為義民,各地義民則奉祀於當地的義民廟中。客家義民的祭祀原有自己的日期(十一月九日),但後來為了配合鬼月(農曆七月)的中元普渡而改到農曆七月二十日,演變為現在的義民節。

義民節的活動大體和一般普渡大體相同,如豎燈篙、前一日的放水燈、當天的賽神諸,事後的謝燈腳等等。其中最受矚目的就是賽神豬活動,比賽由何人提供的豬公重量最重。多頭上千台斤的豬公秤重後決定名次,並加以宰殺、裝扮與遊街。圖中左側的豬隻和右側的鬼神,其形象就改編自神豬與義民爺的形象。今年有動物保護團體與客籍文化界人士,呼籲停止以非人道的不自然方式,來養育千斤以上的豬隻。原本就處於演變中的傳統民俗,是否會因此再度改變方式?目前不得而知。但祈求平安的宗旨,仍將延續長久。


義民節

褒忠義民節供奉的神豬從豬圈運至家中時,供奉信士必須形影不離的照顧,陪伴牠最後一程,直至祭典完成。

圖片來源:數位島嶼;攝影:綠水)


參考資料:

劉還月,《台灣民俗誌》,台北:洛城出版社,1986。

臺灣大百科全書


延伸閱讀:

CCC4:四季慶典

聖子降臨——屏東萬金天主堂聖誕慶典

高歌共舞——阿美族豐年祭

代天巡狩•送王燒船——臺灣王船信仰

千秋佾舞——大成至聖先師孔子誕辰

直上碧霄——平溪元宵放天燈

高山獵手——布農族射耳祭

水燈映路慰孤魂——中元放水燈

踏雪尋桐——客家桐花祭

祭魂與濟饑——搶孤雙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