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一八四四年出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的馬偕,一八七○年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神學部畢業之後,受命於加拿大長老教會前往東方傳教,在二十八歲時抵達臺灣,定居淡水展開傳教工作。他學習了漢字與臺灣的方言,一邊行醫濟世一邊傳福音,除了向漢人、平埔族傳教,也深入山區向原住民傳教,足跡遍布臺灣北部與東北部。初期的的傳教工作遭受當地官民的疑慮與對抗,而一八八四年清法戰爭波及臺灣,引發臺人排外情緒,也讓馬偕傳教遭遇了更大的阻礙。
來自加拿大的馬偕博士。(圖片來源:真理大學宗教學系馬偕與牛津學堂)
馬偕陸續建立了滬尾偕醫館以及牛津學堂,即今日的馬偕醫院與臺灣神學院,傳承醫療服務與神學教育。他也創設了女學堂,提倡女子教育。在不屈不撓的努力服務之下,馬偕和其教授的學生逐漸獲得認同,傳教事業亦持續擴展,在各地設立教會並施洗信徒。
馬偕博士與牛津學堂的學生合影。(圖片來源:真理大學宗教學系馬偕與牛津學堂)
在傳教之餘,馬偕基於個人的興趣,同時對於臺灣的地質、生物進行調查,並在自宅設立了小型的博物陳列室,他也描述了平埔族與原住民的生活習慣與宗教信仰,並拍攝珍貴的照片影像紀錄。
馬偕博士拜訪原住民並傳道。(圖片來源:真理大學宗教學系馬偕與牛津學堂)
晚年馬偕罹患喉癌,於一九○一年病逝,安葬於淡水,他的妻子張聰明女士以及子女均承繼其理念,繼續在臺灣進行傳教與教育服務。
參考資料:
林晚生譯,馬偕原作(民96)。福爾摩沙紀事:馬偕台灣回憶錄。臺北市:前衛。
延伸閱讀:CCC4:臺灣人物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