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書法水墨畫都是極為獨特的中國傳統藝術文化。在古代,詩書畫同時象徵著創作者的修養與品性,而兩千年來一直伴隨著文人雅士椽筆揮毫的文房四寶:筆、墨、紙、硯自然也成為重中之重的書房器物,不但兼具實用價值與賞玩意趣,作為官宦仕紳之間酬贈交往的禮品也十分雅緻大方。在各方文人競相收藏的風氣之下,民間良工能匠輩出,箇中精品進貢朝廷皇宮庫藏留存至今,使文房四寶也成為古代工藝具體而微的樣本。其中,外表黝黑如漆、隱泛紫光的墨也凝聚了歷代諸多匠師的苦心孤詣。近代書畫大師黃賓虹曾撰有〈論造墨〉,文中以「則墨雖微品,故藝圃之奇英,而神州之至寶也」贊之。

程君房花卉圖八角墨

程君房花卉圖八角墨

圖片來源、典藏單位:國立故宮博物院)


製墨的發展與毛筆約為同時,最早的墨是採取天然原料如石墨、樹汁製成,後來逐漸發展出在窯中燃燒松樹後刮取松煙粉末、將松煙混合動物膠與香料置於鐵臼中槌搗萬次,再壓制成為松煙墨條,此法由三國時代的韋誕記錄於〈合墨法〉。而製作松煙墨最著名的匠師為五代時的製墨世家奚氏父子,當時墨工奚超與其子奚廷珪為躲避戰亂遷到歙州(即徽州),他們將唐代發展的墨模雕刻技藝發揚光大,並改進原料,製作出「其堅如玉,其紋如犀」、且能貯存數十年不裂的墨錠,時人稱之為千金難求的「廷珪墨」,南唐皇帝李煜還為此封官賜姓,遂以李廷珪之名傳世,也讓徽州成為製墨的重鎮。

到了宋代由於崇文抑武的國策影響,朝野致力於文化發展,詩書畫出現了新的高峰,對於墨錠的需求自然增加,士大夫與製墨匠師交往頻繁,雕版印刷術改良,大為促進了製墨的發展。此時的製墨工匠採用販自四方的精選原料,並在松煙中混入顆粒更均勻的桐油煙,再以刻有名家書畫的墨模壓制,製作出既有美觀紋飾又能經久耐貯的墨錠,並發展出各種獨門絕藝,在陸友所撰的《墨史》中記敘了許多這些製墨良匠的事蹟。明代製墨名家又在宋元兩代的基礎上精益求精,墨的形狀、彩繪、紋飾、色澤愈加豐富,特別是在嘉靖年間有師徒之實的兩位製墨大家程君房與方于魯先後以刊刻出版了《方氏墨譜》與《程氏墨苑》,將數百種墨模圖樣集於一書,程君房並將其墨坊製作的精品墨錠贈送給當朝名士品評,再將回贈的詩文附於墨譜中,因此收錄了許多名家書法,為喜好賞玩文房四寶的文人增添一段佳話。

序文

明代書畫家董其昌為《程氏墨苑》寫的序文。

(圖片來源:明萬曆年間程氏滋蘭堂刻本)


崐崙天柱

《程氏墨苑》中收錄的「崐崙天柱」墨樣,由明代文學家焦竑撰文。

(圖片來源:明萬曆年間程氏滋蘭堂刻本)


清代則承襲明代,在墨錠的外形上更加金碧華麗,特別是皇帝雅好集錦套墨,下旨命令宮廷造辦處徵集民間工匠製作專用的御墨,有時也將內廷貢品賞賜給臣子,流風所及,許多文人也向墨坊訂製自用的墨品。此外由於清代盛行復古,因而依古墨及墨譜翻刻的仿古墨也非常受歡迎。清代的墨模多以質地堅硬的石楠木雕刻,墨莊主人會延請書畫名家題字作畫,再由雕刻名匠下手奏刀,將書法銘文以及山水花鳥刻成細緻精巧的墨模,最後以名貴用料壓製墨錠、描金裝飾製成精品。例如清末民初上海曹素功墨莊的曹麟伯、曹叔琴在製墨時,曾與海派國畫名家任伯年吳昌碩合作,由任吳倆人精心繪製白描圖樣,再由墨模名匠胡國賓、王綏之鐫刻墨模。

民國之後隨著西洋文化傳入中國,西風東漸,書寫的方式由傳統毛筆改變為新潮鋼筆,花功夫磨墨怡情養性也被預先調製、方便使用的墨水迅速取代,使得墨錠的銷售量大受影響,數十年下來,承襲傳統製墨技法的墨坊與匠師也越來越少,目前臺灣能堅守製墨技藝的國寶級師傅已經是鳳毛麟角了。

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了一批非常珍貴的明清古墨,包含各種特殊造型與五色墨錠,可以經由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成果入口網來線上欣賞這些形制多樣、紋飾精美的古墨。


延伸閱讀:CCC9:模x墨物語